重庆市大足区:文明同行 资足常乐
大足区与资阳市在共建川中渝西新时代文明实践带的过程中,立足石刻文化、文艺非遗、和美乡村等资源,以建设资大文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为载体,着力培育“文明同行 资足常乐”品牌,有效推动了川渝文明实践“常态长效、惠民于乐”。
一、聚焦石刻文化,推动巴蜀群众共享传承的“文化常乐”
大足、资阳区域内现有国家级、省级石窟类文化保护单位90处、造像15万余尊,均属唐宋时期石刻文化艺术精品,因此,两地致力于川渝石刻(窟)文化的保护、传承,共同打造中国南方地区石窟保护与利用的典范,推动了优秀巴蜀文化的传承“常乐”。一是协同推进石刻文化保护。挂牌建立川渝石窟保护研究中心,启动《巴蜀石窟全集》编撰工作,已完成川渝两地191处石窟寺考古调查,拍摄和采集龛窟图版及数据近4600个,举办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等学术保护交流活动20余场。二是创新石刻文化载体。打造大足石刻主题游径5条,制作《岩壁上的唐宋美学》《镌刻千年的巴蜀印记》等石刻艺术纪录片、短视频7个,推出《云游·大足石刻》线上沉浸式游览数字化文旅产品,《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专刊出版《精美的石刻会说话》。三是用活石刻文化内涵。发挥其“慈、善、孝、义、廉”传统文化内涵,成功获批创办学术期刊《大足石刻研究》,启动1007位“大足石刻守护人”全球招募计划,组织开展《巴蜀石韵 同气连枝——资阳大足石刻艺术展》等群众文化活动100余场,全方位阐释了巴蜀文明的文化自信和社会影响力。
二、聚焦文旅融合,推动巴蜀群众共享美好生活的“精神常乐”
大足资阳同属巴文化与蜀文化的交汇共生之地,蜀源文化、非遗文化等一脉相承,旅游资源交相辉映、形成互补,因此,两地致力于川渝文艺精品、非遗成果和旅游线路的联合打造、共同共享,推动了两地群众共享美好健康生活的“精神常乐”一是创文艺精品。完成主题歌曲《愿》、文旅宣传片《崖壁上的传奇》,共同创作文学作品《乡愁里的故乡》、原创歌曲《爷爷的画卷》、小品《好大一个圈》等文艺精品23部,纪录片《我们的故事》荣获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知识类”二等奖。二是共享非遗成果。发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足石雕和石雕(安岳石刻)带动作用,共育石雕技能人才400余人,带动雕刻从业人员超过11万人,年创收高达200亿元;中敖火龙等项目在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重庆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嘉年华等10余个川渝重大活动深受好评。三是共推文旅线路。以安岳圆觉洞旅游景区和大足宝顶山景区为核心,推出“石刻线”“非遗线”“古道线”“红色线”“美食线”等12条文旅精品线路及主题旅游商品20余种,多方面提升了川渝群众生活品质和文化素养。
三、聚焦和美乡村,推动巴蜀群众共享文明新风的“生活常乐”
大足资阳毗邻的15个乡镇33个村(社区)地域相连、习俗相通、民风相似、产业相同,因此,两地在打造文化阵地、树立良好民风和开展文化活动上下功夫,共同促进毗邻地区群众共享文明新风的“生活常乐”。一是共助乡村产业发展。协助大(足)安(岳)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打造蕴含本地文化和文明新风的车道环线11公里,观光便道12.4公里,农耕文化小院、民俗文化陈列馆等实践阵地26个,巴渝和美乡村市级“示范镇”星级示范村6个。二是共推农村移风易俗。毗邻村联合组建移风易俗劝导队16支,成功劝导大操大办等陋习行为374件,联合编排相声《爱得多姿多彩》、金钱板《移风易俗树新风》等精品节目12个,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暨川渝移风易俗文明实践、“共倡文明新风”集体婚礼等特色宣传活动60余场,覆盖两地群众30万人。三是共享农村文化生活。在川渝毗邻地区建成稻虾、稻药、葡萄采摘等川渝群众健康生活园区8个,成功举办大足安岳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第四届巴蜀小龙虾旅游文化节等乡村文化活动130余场,多角度倡树了川渝地区的文明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