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遂潼法声·蓬潼互联
遂宁市蓬溪县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认真落实《“巴蜀同脉 文明同行”川渝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方案》,以“文明实践 法治先行”为着力点,不断探索新时代法治建设与志愿服务融合新路径,大力推进“蓬潼法治互联”工作落实落地见效。
一、党建引领互促互进,凝聚法治建设新共识
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机遇,遂宁市司法局、潼南区司法局于2020年5月签订《护航遂潼一体化发展司法行政合作协议》,为蓬潼法治一体化建设提供有力遵循。一是机制联建,夯实一体化前置载体。按照“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常居管理、一站式办理”调解工作思路,制定跨行政区域纠纷调解协作、法律服务联盟、要情会商、常居管理、“1+1”值班等工作机制,相互沟通协作,不断提升纠纷联调水平;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工作开展情况,全面及时掌握毗邻地区纠纷动态,研判矛盾纠纷形势提出解决办法措施,实现区域内人民调解信息共享与交换。二是优化配置,打造一体化联动队伍。蓬溪县蓬南、任隆、三凤、金桥司法所与潼南区米心、宝龙、古溪司法所以“党建+法治”为纽带,将“党建红”与“法治蓝”双融合,探索协同治理与法治建设战略双模式,成立“蓬潼毗邻地区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组建“蓬潼普法小分队”,围绕民间借贷、婚姻家庭、生产经营等常见领域开展法治服务活动,将“遂潼法声·蓬潼互联”法治一体化建设引向深入。“蓬潼普法小分队”荣获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
二、人民调解共防共治,构建矛盾解纷新格局
紧扣区域性调解组织定位,整合毗邻地区资源,探索双边调解合作路径,创新“同心协力”调解模式,即以解纠纷、化矛盾为核心目标,社会各方群策群力、双边部门协同处理。一是聚焦常态,化解矛盾纠纷。建立调解专家库、调解案例库。调解专家库吸纳包括司法所所长、法律援助律师、法律工作者、乡镇妇联主席、星级人民调解员等35人;案例库收录联调委参与调解的纠纷4件,省(直辖市)、市、县各类典型案例9件。同时发挥两地司法所、基层调解组织、文明实践所(站)第一道防线作用,将“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有机结合,积极探索“远程调解”路径,创新构建多元融合式调处机制,常态化做好蓬潼毗邻地区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接待来访群众100余人次,解答咨询50余件。二是突出重点,破解顽固难题。聚焦重要时间节点,围绕重点领域、重大事件、难点堵点,聚合两地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等,信息共享、提前研判、联防联控,全方位落实矛盾纠纷预警处置,预防和减少边界矛盾纠纷、越级上访事件发生。2021年以来,成功调解“时间跨度长达6年农民工讨薪纠纷”等重难点问题2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30余起。
三、普法宣传联动联享,助力法治宣传新质效
蓬潼两地把普法宣传活动融入传统民俗节庆之中,将法治元素融入民俗文化根脉,以接地气、聚人气的方式满足群众法治需求。一是“普法+传统文化”,彰显法治底蕴。积极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库”,找准传统文化习俗与现代法治精神的契合点,将潼南剪纸、潼南川剧、蓬溪书法、蓬溪舞狮等非遗项目以及蓬溪红色文化和法治文化建设相结合,推出相声“郭靖说法”“法治三句半”“双人普法脱口秀”“法律援助为贫弱者撑起一片蓝天”蓬溪革命人物“旷继勋”为原型普法的舞台剧“红色记忆”等法治文化精品,利用潼南区宝龙文化广场、米心T型法治宣传台,蓬溪凉风垭村农文化园、白鹤林村“两园”法治宣教基地等法治文化阵地,开展多场法治文化走亲活动,搭建起互学互鉴、共建共推等平台,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进一步提升法治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覆盖面,进一步拉近群众与法治的距离。二是“普法+特色品牌”,助推法治建设。主动对照群众法治文化需求“晴雨表”,分层分类系统化打造毗邻地区普法服务品牌。近年来,深入潼南区米心镇响水村、宝龙镇宝龙中学、蓬溪经开区“双创”工业园等蓬潼普法带常态化开展“蓬潼互联·法治故事会”“万民亲子大讲堂”“法企同行·川渝双向奔赴”“法治蓄能 蓬潼乡村·促振兴”“争当红岩先锋 创新引领10周年”“民法典小课堂”等特色品牌普法活动46场次(期);以蓬南镇至潼南区古溪镇、米心镇公交线路为依托,开通蓬潼互联专线,通过车身法治宣传标语和车内短视频播放、法治专栏展示,增强法治宣传效果,受益群众达6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