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长寿文明网 > 长寿文脉
长寿城的前世今生
来源:      发表时间:2017-07-05

  长寿城位于长寿区域南部桃花河(桃花溪)与长江汇流处。桃花河(桃花溪)由北而南流经长寿城,将城分割为由城内、三倒拐、河街、西街组成的主城区和由东街、关口组成的辅城区两部分。

清光绪元年长寿县城图

  旧城区的河街、西街傍长江而建,三倒拐和城内则建在高耸的铜鼓山上。其状如一只展翅奋飞的凤凰。《长寿县志》称:铜鼓“山脉由菩提山过狮子山夭矫而来,周八里,东南绕桃溪,西南临大江,四周盘石,形如飞凰。”故山称“凤山”,城曰“凤城”。

  事实上,长寿城的发源地并非“凤城”,而在今龙河镇,名乐温。史载:长寿名县前其县名叫乐温县,其县城建在仁和乡(后名乐温乡,今属龙河镇)境内乐温山下的灌滩寺(长寿湖建成后已淹没)。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即长寿名县后5年),长寿县城即由仁和灌滩寺迁建至铜鼓山下的长江岸边(今河街)。

  初时的长寿城无城廊等设施,易攻难守,曾三次毁于战火。至清朝嘉庆4年(公元1799年),石韫玉出守重庆,来长寿视察长寿县城,认为其城“相度厥基,故治频流,不可营建”。决定改建在“前临陡崖,后拥重岗,表里巩固”的铜鼓山上的铜鼓坎处。

  新建的长寿城,由一道长3500余米(史称一千六十丈)、高5-7米、宽约2米的石砌城墙围成。城开四门:东门曰“迎晖门”,南门称“安庆门”,西门名“集凤门”,北门为“拱辰门”,人们习惯地称为东、南、西、北门。城墙的西、南部位,分设有炮台3座,以备防范。后因战事和交通的需要,先后在城墙的东北、东南和西北方向,开设了东水门、文化门和长生门(又称新西门)。惜因岁月变迁和城市、交通建设,长寿城的城墙和城门多已毁损,仅留下少许断壁残墙了。令人欣慰的却是今人在城中塑起了“丹凤朝阳”和“凤姑娘”等雕塑,作为凤城的象征,使凤城长寿更加名符其实和美丽壮观。

长寿西岩观明代城门

  吉祥美好的城名和厚重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诱慕不少地方、单位和邑人,纷纷以“长寿”或“凤”冠名。诸如:“长寿广场”、“寿星大厦”、“寿星大酒店”、“长寿湖”、“凤城镇”(今凤城街道)、“凤岭街”、“集凤门”、“凤山公园”、“凤山中学”,以及“张长寿”、“李寿民”、“王凤梅”、“刘凤清”等含“寿”、“凤”字的人名,尤其吸引不少文人、学士、官宦、贤达,为之赋诗作文,留下了不少华章雅句。在长寿“八景”中,邑人便以“凤凰展翅落平沙”将凤城作为首景。

长寿城一瞥

  岁月流逝,时代变迁。至今,长寿城状如飞凤的地貌依然未变。然城市规模、城镇设施、市容市貌,却变得难以相识了。连接河街与城内的三倒拐,已建起了西岩关缆车站,人们上下往返,已免除了艰难跋涉之苦;连通河街和东街的新桥(迎春桥),已另址建起了宽阔平直的长寿大桥;城内的旧街,已全部拆除改建起宽阔、平直的新街大道,从何家湾直通凤岭街、拱辰门(北门)。新建了望江路、向阳街、校园路、长寿路,开辟了黄桷湾、清静庵、骑鞍桥、桃花等新城开发区,打通了旧城区连接黄桷湾新城开发区的隧道。渝(重庆)长(寿)、长(寿)涪(陵)、长(寿)万(州)高速公路已经建成并在此交汇。渝(重庆)怀(化)铁路从城郊跨越长江。连接长寿城与江南地区的长寿长江大桥,已建成通车。随着长江三峡电站的建设,河街、西街、东街的房屋已全部或部分拆除,进行重建改造,建成了滨江路。根据重庆市城市建设规划,长寿城将建设成面积为100平方公里、人口为100万的大城市。随着长寿城不断开发建设,而今长寿城区正向此拓展,建成了桃花新城。

  一个古老、文明而又崭新、美丽,具有现代化气息的长寿之城、凤凰之城,正在腾飞。

  记者 袁颖/整理 (选自高振声著《长寿风景名胜揽要》)

中共长寿区委宣传部 主办 | 地址:重庆市长寿区行政中心
邮编:401220 电话:023-40246099 工作邮箱:1984272160@qq.com
copyright (c) 2015 重庆市长寿区文明网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者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