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江北文明网 > 文明评论

把“劳动观念”深植于孩子内心

发表日期: 2020-12-22
责任编辑: 王 青云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传承与延续,是一个家庭的明天,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都希望孩子在成长中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随着人们的物质水平与对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劳动教育成了教育环节中薄弱的一环。老师和家长都让孩子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文化知识的学习积累上面,把劳动教育当成了一个无足重轻的附属,甚至认为是耽误学习时间的障碍。长此以往,不仅让孩子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肥胖率与各种疾病早发率逐渐上升,还让孩子缺乏对劳动的敬畏与认同,不尊重劳动者,不珍惜劳动成果,甚至形成错误扭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显然与教育的意义背道而驰。

  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说过,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以至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作为现实世界中肉体的存在必须通过劳动来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而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根本特征在于需要一个生存的理由,需要活下去的价值感和意义感,而劳动正能使人觉得自己的生存有价值与意义。一个不参加劳动的孩子往往情绪消极,意志力薄弱,经不起打击与挫折,对世界缺乏认同感,同时在内心里也会给自己打了一个深深的差评。

  每个人都有自己远大的理想与志向,志向是天才的幼苗,但也需要劳动的双手来呵护与培育,使它长成参天大树;否则,再远大的志向都是空想,再美好的幼苗也会枯死。正如休谟所说,劳动本身构成了我们追求的幸福的主要因素,任何不是靠辛勤努力而获得的享受,很快就会变得枯燥无聊,索然无味。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了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如何塑造未成年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如何树立未成年人的劳动价值取向,如何提升未成年人的劳动技能水平。我们要让孩子在系统学习文化知识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参与生产、生活劳动,积极引导孩子树立劳动光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不分高低贵贱的正确价值取向,把“劳动观念”深植于孩子内心。

   作者: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