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委宣传部   重庆市文明办   主办
首页 > 聚焦重庆 > 正文

2022年第二季度自强不息重庆好人:余木兵

来源:
字号:
[小]
[大]
【打印】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近日,2022年第二季度“重庆好人榜”发布,共20人上榜。按照事迹突出、群众公认、优中选优原则进行评选。现将有关情况予以公示,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接受广大群众监督。如有意见和建议,可在公示期间通过电子邮件向市文明办反映。 

  公示时间:2022年6月 

  电子邮箱:cq63898304@126.com 

  

  一、人物简介

  余木兵,男,1950年生,重庆石柱县洗新乡丰田村回龙组村民。

  二、事迹概述

  余木兵12岁学习非遗棕编技艺,至今已坚持60载,在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收获粉丝近80万人、赢得510余万次点赞,让老手艺焕发出新生机。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他不辞劳苦饲养黄牛和生猪,去年收入3万余元,目前正在扩大饲养规模。为了乡亲们的出行安全,他义务修路搭桥、清理公路边滚落的沙石,用坏了数把锄头。他是石柱县棕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见证者和传承人,是自强不息的典范,是勤劳致富的榜样。

  三、详细内容

  他12岁学习非遗棕编技艺,至今已坚持六十载,在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收获粉丝近80万人、赢得510余万次点赞,让老手艺焕发出新生机;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他不辞劳苦饲养黄牛和生猪,去年收入3万余元,目前正在扩大饲养规模;为了乡亲们的出行安全,他义务修路搭桥、清理公路边滚落的沙石,用坏了数把锄头……他就是洗新乡丰田村回龙组现年72岁的余木兵,在今年3月上旬被评为“自强不息·石柱好人 ”。

  让非遗活起来,将工艺传下去

  一片普通的棕树叶,余木兵老人拿在手里,手指上下翻飞,将棕树叶拉、叠、剪、穿、扯……短短两分钟时间,便变成一只只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蚂蚱。日前,记者在余木兵家里,看到了这堪称神奇的一幕。

  “不管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跑的和水里游的,我都可以编制。”眼前的余木兵老人胡须银白,精神矍铄,他的话让记者一阵阵惊叹。

  为了证实所言非虚,老人指着靠墙的一个简易橱柜说,这些棕编艺术品有20款左右,大的有龙、牛、鸡、蛇等,小的有蚂蚱、蝴蝶、青蛙和各种昆虫,都是自己编织的。

  余木兵老人说,棕编有“湿编”和“干编”两种。“湿编”是指棕叶不经过处理,随地取材就可进行编制。“干编”就是棕叶经过晾晒处理后,利用这样的棕叶编织出来的艺术品更利于长久保存。

  据介绍,棕编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在 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棕编技艺师出何门?余木兵老人笑称,是祖辈传下来的,他是第五代传承人。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在12岁时,跟着三伯开始学习棕编手艺。当时是大集体,三伯白天干活,他就放牛,晚上到三伯家学艺。晚上没有煤油灯,他就将准备好松脂用来照明。

  成年后,余木兵边干农活边利用晚上的时间学艺,直到19岁时,他编织的十二生肖、各类昆虫和动物,可谓是得心应手、手到擒来。

  此后一段时间,他“脱产”后将精心编织出来的棕编工艺品拿到街上去卖,村民们嘲笑他“不务正业”,就连家人也不理解他,觉得“这东西赚不来钱,不好好种地琢磨这些有啥用”。听到这些“冷嘲热讽”,余木兵也只是笑笑,并不做声。心里谨记着那句组训:“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不能丢”。

  触网的契机源于2020年初,彼时,新冠肺炎疫情刚刚爆发。余木兵一家人聚在一起,闲着没事,他便到山坡上将棕树叶摘回来,在家编织花鸟鱼虫。

  “爷爷只用了一片叶子,几下就编好了一只蚂蚱,活灵活现的,当时我们都震惊了。”发现爷爷的手艺非常好,再加上棕编比较少见,余木兵的孙女余雪兰和孙女婿龙曦立即拍下视频发到快手平台上。

  “那条编蚂蚱的短视频在快手平台发来后,,观看量达到20多万人次,1万多名网友关注了账号,让爷爷突然成了‘网红’。”余雪兰说。

  两年多来,余雪兰在跟随爷爷学习棕编技艺的同时,还带着爷爷应邀到重庆、北京等地参加棕编非遗作品展示和座谈活动。

  “参加很多展示活动时,围观的人都会称赞,有些外国人还会竖起大拇指!”经过60年的融会贯通,余木兵老人的棕编技艺已炉火纯青。他说,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棕编项传统手工技艺活起来,传下去。

  扩大养殖规范,巩固脱贫成果

  丰田村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离县城40多公里。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一直靠种地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余木兵和熊永富夫妇被评为建卡贫困户。

  “我家属熊永富是一名老党员,我们在脱贫致富的路上一定要起好带着作用。”自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以来,余木兵和老伴自主脱贫的意愿十分强烈。

  自从被评为建卡贫困户后,家里有了帮扶干部,建议其走养殖之路。扶贫干部和村干部的一席话,像给他打了一支“强心针”,于是他决定利用当地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养殖业,用勤劳双手实现脱贫致富梦。

  “养牛养猪劳动量不大,所以每年我都要饲养3头黄牛和3头生猪,可挣3万元左右。”余木兵说,脱贫不能等靠要,人只要精神不倒,双手勤快,再难的日子都能熬出头。

  为进一步巩固好脱贫成果,他说,今年还要扩大养殖规模,目前正在扩建养殖场,力争今年饲养黄牛达到20头,收入突破10万元。

  勤俭生富贵,懒惰出贫穷。通过辛勤的劳作,余木兵让自己腰杆子挺起来了,精神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将新家建在了交通更为方便的公路边。

  从建卡贫困户到安居乐业,党的关怀让余木兵始终坚信,只要积极向上,用双手努力拼搏,向往美好生活的梦想就一定能够成真。

  甘当热心人,护路保出行

  虎年春节过后,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数场,丰田村回龙组的山山岭岭间一片银装素裹。一连多日,余木兵拿起扫把和铁锹,在村子里的公路上清雪除障,确保车辆和村民安全出行。

  “他有一颗无私奉献的情怀。““他是一位古道热肠的人。”“他做的好事不胜枚举。”居住在此的村民们纷纷说。

  回龙组的通组公路沙谷子坪(小地名)段,靠山的一边是高达10余米的土石山,经常有石头和泥沙滚落下来,让过往的行人提心吊胆。每当看到公路边有滚落的石头和泥沙,余木兵就拿着铁锹去现场清理,遇到有搬不动的大石块,他就回家喊老伴去帮忙。

  2016年之前,余木兵与5村民居住在丰田村上院子(小地名),为了早日修通入院公路,他不等不靠,带头出资5000元雇请挖机修建公路。受他的影响,其他5村民积极响应,共筹资3万元,自发修建起了一条长1公里、宽4米的入院公路。

  多年前的一个秋日,一场大雨导致上院子的一条人行道上方的泥土塌方,一大堆泥石堵塞了村民和学生出行的必经之路。余木兵扛着锄头,在现场一直埋头干了三天,才把塌下来的泥石清理干净。

  一年夏季,位于回龙组三尖角(小地名)河上的木桥被洪水冲走,阻挡了当地的学生和村民出行。雨过天睛后,余木兵联系张玉发等村民,砍来三根杂树架在河上,又铺上树枝和泥土,从早到晚利用一天的时间,搭起了一座便桥,方便了村民和学生出行。

  “余木兵坚守初心,孜孜以求,用匠心编织出了自己的五彩人生。”洗新乡党委相关负责人在评价时说,他是我县棕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见证者和传承人,是丰田村自强不息的典范,是丰田村勤劳致富的榜样。

  

责任编辑:杨山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