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南岸文明网 > 南岸文脉
【我们的节日】记忆中的黄桷垭闹元宵
来源: 南岸网     发表时间:2015-01-30     责任编辑:吴梦泽

舞龙打铁水(资料图片)

  黄桷垭镇是个南岸人都知道的地方,不少人可以如数家珍地说:这个镇呀,宛如沾了仙气的世外桃园,上千年的川黔古道必经之路,名声在外的陆派火锅发源地……诸君可知?时光倒流半个多世纪,每年镇上的闹元宵也是聚人气的瑰宝,吸眼球的魁首哩!

  日月如梭,斗换星移,现在的黄桷垭居民,耳闻者寥寥无几,亲历者只有在逾耳顺年的世居者中寻觅了。

  每年元宵那天,快到傍晚的时候,从公路到正街两边,站满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男男女女,大家穿着新衣,喜气洋洋。黄桷垭那时就一万多人,除了卧床不起者,可以说倾镇出动了。

  最先来的是高跷队,场口两边均有十余个踩着高跷的人,穿着五颜六色的戏装,两颊抹得通红,闲庭信步似的走着,有拿着扇儿摇的,有拿一块红绸半掩脸作害羞模样状的。他们顺着街沿走,站进街沿的人纷纷往后退。

  高跷队清路后,莲花落队就来了。二十余个表演者,每人手拿一根二尺左右长的竹杆,竹杆上扎彩带捆小响铃儿,他们边走边扭腰摆臀,左右手互换着竹杆敲前胸后背和左右二膀。队头儿唱几句,队员们随着竹杆发出的响声,高喊着“溜啊,溜啊!”声音脆响节奏明快的莲花落表演,硬是有些味道。

  一只只旱船荡过来了,旱船儿装扮得好漂亮,船中的车幺妹,两手扶着船沿,扭扭捏捏行走中,有时低头含羞作顾盼自怜状,有时不停地向两边的观众挤眉瞇眼撮嘴儿,几个还是光棍的年青汉子,全身心投入,成了地道的粉丝,一路跟着,痴笑着。

  旱船荡过去后,在震天响的鼓锣声中,戴着各式面具的秧歌队开始表演。他们双手不停地摆动系在腰上的彩带,进三退二,动作整齐划一,训练得十分到位。

  值得大书特书的是玩龙灯打铁花。十个精壮汉子赤着亮光光的上身,用毛巾包着头,在阵阵吆喝声中,跟着前头持绣球的引领人,把一条龙上下翻飞、东游西走。沿街两边不少小炉子内红红的铁水早就伺候着哩,龙一玩拢,一个汉子用小勺舀铁水一抛,另一个汉子双手用木板向上一打,铁水飞上了天,落下来时变成了铁花,就像现在的礼花一样。

  只不过这铁花霸道,掉在身上烧糊衣,掉在头上烧焦发。看的人又爱又怕,龙没走拢拼命朝前挤占好位置,铁花落下来逃命般东躲西藏,叫好的吼痛的此起彼伏。老爸带着我们几兄弟到街上远远地看热闹。我给老爸说:”玩龙的人真辛苦,满身大汗的。”老爸笑着说:”我的傻儿哟,他们身上不是汗,是涂的油。这样铁花就不巴身了,否则谁敢这样玩?”

  元宵闹完了,夜深了,不少人还在街上流连忘返哩。文/赵式(南岸区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