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南岸文明网 > 南岸文脉
为非遗添把人间烟火 重庆南岸探索民间非遗活化传承的市场化之路
来源: 南岸网     发表时间:2022-06-13     责任编辑:严 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共同财富。据南岸区非遗保护中心统计,我区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个、市级非遗项目26个、区级非遗项目66个,各级项目传承人57人。除广阳镇民间故事、桐君阁传统丸剂制作技艺两个国家级非遗外,南岸非遗项目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

  非遗不是“阳春白雪”,不应束之高阁,反而需要通过接地气、谋创新的方式来实现自我“供血”。如何做好非遗的活化与传承,让文化与市场接轨,通过文化输出形成经济效益,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这一天,我们走近南岸的4位非遗传承人,在探索市场化运作的道路上,看看他们如何各显其能,尽最大努力,让非遗技艺焕发更旺盛的生命力。

“雾都”茶 

做重庆茶文化第一品牌 

1-2.jpg

“雾都”茶门店。记者 舒永兵 摄

1-7.jpg

“雾都”茶第四代传承人张俐正在泡老鹰茶。记者 舒永兵 摄

  清道光年间,重庆储奇门地区有一家街头茶摊,经营人张光翰凭借自己的制茶、泡茶工艺,把茶摊经营得有声有色。1931年,张氏家族开设了“雾都茶号”,这便是“雾都”品牌茶的前身。如今,“雾都”茶第四代传承人张俐根植重庆本土文化,潜心寻茶制茶,守正创新,全力将“雾都”打造成具有重庆文化特色的优秀茶叶品牌。

  “你知道‘老鹰茶’和‘老荫茶’,哪种叫法更准确吗?”张俐见记者回答不上来,就拿出了自家烹制的瓶装成品茶,上面印着“老鹰茶”三个大字。“在民国的资料中,用的‘老鹰’的‘鹰’。20世纪60年代,四川省供销社发布的文件中,也用的‘老鹰’的‘鹰’。这个文件我手上有原件……”张俐说,之所以会将老鹰茶写成“树荫”的“荫”,是因为重庆人喜欢在黄桷树下卖茶、喝茶,慢慢就有了“老荫茶”的说法。“从学术上来说,应该叫‘老鹰茶’,又名‘老荫茶’。”

  也许是对茶知识、茶文化的痴迷,张俐深谙茶道。在《华阳国志·巴志》《茶经》等典籍中,张俐都找到了有关巴渝茶文化的记载。张俐认为,巴渝是中国茶的重要起源。“重庆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合茶树生长,但各区县种茶规模不大,缺乏产业集群和相关配套,导致重庆的制茶成本比其它地区高10%左右。”1993年创立“雾都”品牌时,张俐的父辈和业内很多朋友都反对将重庆茶作为主打茶叶产品。但张俐却坚持认为,重庆也能出好茶。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张氏生产的雾都花茶、雾都雀舌、雾都玉露相继获奖,远近闻名。从父辈身上,张俐也学到了制茶的好手艺。每到春茶、秋茶的采摘季,张俐都会到重庆各区县收茶,然后租用生产线就地制作,这样既能控制成本,又能为一些生产线利用率不高的茶厂带去收益。

  2021年,重庆工商大学70周年校庆,校方代表找到张俐,订购了一批高端礼品茶,送给应邀参加活动的校友。这些礼品茶,恰恰是“雾都”品牌的老鹰茶。“我们的品牌融合老鹰茶这种茶品,代表了重庆的记忆。思乡情结和雅致产品的结合,对那些返乡的校友来说是最好的礼物。”

  张俐的“雾都”茶已在今年成功申报南岸区非遗。如今,“雾都”茶叶品牌已经开设了7家门店,有效客户超过5万名,产品颇有影响力。“我们正在用‘雾都’品牌申请重庆老字号,希望将它做成重庆茶文化第一品牌,让世界爱上重庆茶。”

南山盆景 

“守艺人”的十一年坚守 

0958211490535569.jpg

南山盆景已形成特色产业。 记者 崔景印 摄

0953238037610818.jpg 

2019重庆千盆杜鹃盆景展上展出的金奖作品。 记者 崔景印 摄

  重庆南山,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南山盆景,作为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与传承中,彰显独特的南岸文化艺术魅力。在南山街道双龙村“三社”融合发展示范基地,苗木的栽种、培育和盆景制作,已形成特有产业,走出生态与艺术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唐晓兵,就是一位坚守南山盆景技艺11年的“守艺人”。

  2010年,退伍后的唐晓兵回到南山街道联合村。传承了祖父、父亲擅长的苗木经营和盆景制作,一边学一边实践。2011年,重庆市御生益嘉园林信息咨询中心成立,下设尚嘉花木专业合作社和南山26个种植场,由唐晓兵担任总经理。在唐晓兵的经营下,渐渐步入正轨。

  随后,唐晓兵又下决心学习盆景制作。唐晓兵制作的盆景刚中带柔、动中有静,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的精湛技艺结合。盆景要制作精美,树坯的选择很有讲究。以罗汉松为例,罗汉松树坯造型一定要因材构思、因材造型,特别是自然类树桩造型,不可寻求一成不变的“规律”。

  “树坯的加工造型方法大致分为蟠扎法和修剪法两种。”唐晓兵说,蟠扎,是制作南山盆景最重要的工序和技艺。盆景蟠扎讲究“三弯九倒拐”,唐晓兵会以铝丝定型,辅以枝叶修剪,精心“雕琢”,反复“打磨”,让作品尽显诗情画意。

  在唐晓兵的带领下,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并拥有茶花、红梅等几百个花木品种。他不仅参与了园博园部分绿化、长江沿岸植树造林,还将客户扩展至上海、广西、湖南、四川等地。11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唐晓兵,不但是南山盆景技艺的传承人,还是南山苗木合作社的经营者之一。他常常利用休息时间给村民上课,希望通过苗木的种植和盆景的制作,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

黄氏剪纸

游船上“嗅”到商机

0956089015388801.jpg

重庆黄氏剪纸第三代传承人黄涛在创作。 记者 崔景印 摄

 

0956302525974233.jpg

黄氏剪纸《巴渝民俗图》。 (受访者供图)

  猴王脸谱、梅兰竹菊、巴渝民俗……在位于南坪正街一间稍显杂乱的工作室内,墙上挂着众多剪纸作品。工作室主人黄涛,正在创作其最新作品“春分”。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技艺。作为重庆黄氏剪纸第三代传承人,黄涛正将独特的剪纸技艺发扬光大。

  我们熟知的剪纸工具是剪刀,而黄涛的剪纸工具是刻刀。“剪刀剪纸属于北派剪纸。黄氏剪纸是刻刀剪纸,又叫细纹剪纸,属于南派剪纸。”黄涛的办公桌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排轮廓刀、线条刀、细节刀、微雕刀……每一把都是黄涛亲手挑选钢材和打磨。黄涛用这些刻刀,创作出洪崖洞、东水门大桥、重庆小面、推豆花等大量主题作品,把重庆风貌和人文风俗展现得淋漓尽致。

  黄氏剪纸的创作方法,是在白纸上手绘作品,再将其复印成底稿,手绘母稿则保存。将红色宣纸压在底稿下,通过雕刻底稿,再让下面的宣纸成型。“底稿刻一次就废弃了,若再刻,就用母稿重新复印一张。”黄涛有个绝活,用一张底稿同时雕刻50张作品,重庆已知就他一人能做到。

  黄涛从小跟祖父、父亲学习剪纸,但并没想成为职业艺人。1998年,从事旅游工作的黄涛在朋友介绍下,登上一艘涉外旅游船,在船上支起一个小“摊位”,现场剪纸。外宾们对中国剪纸十分喜爱,纷纷掏钱购买黄涛的作品。该船的航行线路是从重庆到宜宾,一趟来回,黄涛就挣了五六百元钱。黄涛又跟了几次船,最高一趟挣了3000元,能顶普通人两个多月工资。敏锐的黄涛“嗅”到商机,毅然辞去了旅游工作,专心经营黄氏剪纸。

  辞职后,黄涛成立了个体公司,一边创作,一边寻求合作机会。黄涛的剪纸作品种类丰富,画册、卷轴、画框、折扇、明信片、书签……这些文创产品中加入黄氏剪纸,变得鲜活灵动。2000年,黄涛与磁器口多家门店合作,门店代售黄氏剪纸,作品很受欢迎。后来,黄涛与我市一些从事文创、礼品制作的企业长期合作,并和妻子——从事剪刀剪纸的吴蓓开起了培训班,事业蒸蒸日上。

  2019年,黄涛的各种项目营业额达到100万元。业务多了,黄涛和妻子靠自己剪纸根本应付不过来。黄涛不但请了工人,还和全国一帮剪纸爱好者建起微信群。作品需求量大时,黄涛会请群里的朋友帮忙制作。“剪纸的制作并不难,最难的是设计。”对黄涛而言,剪纸的版式设计是作品的灵魂。所有的设计,都是他亲自操刀。

  作为一名手艺人,黄涛却对非遗毫无概念。2016年,南岸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唐祺蕾找到黄涛,帮助他申报非遗项目时,他才知道文化保护的重要性。黄氏剪纸2016年申报为南岸区非遗项目,2019年申报为重庆市非遗项目。

  近两年,黄涛的业务受疫情影响较大,但他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黄涛最近研发出一种剪纸元素的服饰制作工艺,在T恤、帆布包上贴上绸缎剪纸,反复搓洗也不掉、不褪色。“我正在申请相关专利,希望可以用这种方式,让传统剪纸技艺更有生命力。”

段氏炒货

扎根市井的“奇香”口碑

1-6.jpg

段氏炒货第四代传承人段余舜正在清点货物。记者 舒永兵 摄 

  说起段氏炒货,多数人还比较陌生。但说到奇香花生米,重庆人可谓耳熟能详。在南岸弹子石老街,有一家20余平方米的小店,经营着奇香花生米、鱼皮花生、怪味胡豆、琥珀桃仁、芝麻花生块等传统炒货食品。段氏炒货第四代传承人段余舜,通过扎根市井,把这门民间手艺传承下去。

  段氏炒货这一品牌,可以追溯到1890年。创立者段万益是段余舜的曾祖父,湖北武昌人,从小在武昌泰和炒坊当学徒,练就熟练的炒货手艺。1890年,段万益自己开起炒货铺,五香花生米是最畅销的产品。1938年抗战时期,段万益之子段世荣因躲避战乱,来到重庆南岸龙门浩正街51号(现下浩正街43号附1号)。习得父亲手艺的段世荣在此经营起炒货生意,并组建了家庭。

  段世荣在花生米制作工艺中加入特制料酒泡煮,形成了口味更独特、酥香的奇香花生米。段世荣也有了“花生大王”的美誉。在段世荣的传承下,段氏炒货经历了诸多变迁,但唯一不变的是口味。段氏鱼皮花生、怪味胡豆曾长期用来招待外宾,西哈努克亲王特别喜欢他们家的鱼皮花生。段氏一家在下浩正街居住时,据说袁隆平也在此居住,非常喜欢他家的奇香花生米。

  段氏奇香炒货制作技艺2015年成功申报南岸区非遗,2018年成功申报重庆市非遗。“我们的产品从来没有刻意宣传过,都是口碑相传。”段余舜说,段氏炒货的选料、加工十分严格,味道正宗,深受街坊邻居喜爱。其花生原料,长期从宜宾一家企业进货,货品都是用手剥出的精品花生米,成本比普通花生高。在制作工艺上,以奇香花生米为例,需要提前一天浸泡,第二天将水分晾干再进行炒制。又如花生块,在糖的甜度、块的厚薄上也十分讲究,要做到甜而不腻,口感酥脆。

  段氏经营各种炒货,都坚持手工制作。在海棠晓月,段氏有一间90余平方米的手工作坊。每天早上,段余舜都会到作坊亲自参与炒货制作,各制作环节都靠家族成员完成。段余舜表示,他们不会盲目地扩大经营,首先要保证品质,让顾客吃到地地道道的重庆老味道。“顾客满意就是我最大的心愿。”段余舜透露,位于龙门浩老街的店铺目前未再经营。“据说下浩老街一期项目要开街了,我们准备回到那个段氏炒货的发源地,再开一家分店。”(记者 舒永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