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南岸文明网 > 南岸好人
重庆南岸陈虹:七年如一日 当好居民的贴心人
来源: 南岸网     发表时间:2021-12-03     责任编辑:严峻

  2014年初,南岸区天文街道中一路社区正式成立。作为社区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陈虹在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7年。中一路社区所辖我市最大的公租房小区——城南家园6、7、8组团,人员构成相对复杂,管理难度大。在陈虹的不懈努力下,城南家园的居民形成强大的凝聚力,社区治理工作也取得了突出成绩。今年10月初,陈虹被评为重庆市第六届劳动模范,为基层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

陈虹(右)上门看望一位百岁老人,和老人拉家常,了解老人生活所需。 记者 崔景印 摄

培育基层组织 

提升社区群众凝聚力 

  2014年陈虹走马上任时,社区办公条件十分简陋,办公室、会议室都没有。当时恰逢城南家园居民入住,为了更快地和居民建立联系,陈虹就带着6名工作人员在地下车库办公,白天迎接新住户,晚上开展入户调查。“最忙的那个月,只休息了一天,白天晚上连轴转。”陈虹回忆道。

  公租房居民刚入住,人员相对复杂,相互之间不认识、不理会,给社区日常工作开展带来了很大困难。陈虹说,自己刚来两个月,街道开展就业培训,让社区负责召集人。“居民和社区人员不认识、不熟悉,我们四处敲门邀请居民参加,碰了一鼻子灰。”陈虹说,从那时起,她就意识到,社区群众基础的重要性。

  为了拉进与居民的距离,陈虹决定先从“核心力量”——相对积极的中老年人“突破”,培育基层社会组织。“大妈,你有没有什么兴趣爱好嘛?我们准备成立兴趣小组,现在来征求意见。”那段时间,陈虹每天遇到居民,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陈虹当时提出了一个“1+2+N”模式,就是通过一个组织的“核心力量”带动第二人,然后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为了建立社区合唱团,陈虹找到了社区退休的梁龙碧老师,在她的带动和发展下,如今中一路合唱团规模已经超百人,成为社区、街道甚至南岸区的重要艺术团体力量。

  一年半的时间,中一路社区已经培育了社区合唱团、城南鼓韵社、花益坊等12个社会组织,居民关系更融洽。

当好贴心人 

为居民办实事解难题 

  陈虹刚上任一个多月,一群居民找到她,递上了一张上千居民签字的“请愿书”。“8组团居民入住后,普遍反映回家的路太绕,想修便民路。”陈虹说。

  原来,城南家园8组团建在坡上,地势较高,居民从坡下回家需要七八分钟。最关键的是,上坡只有中间一条三四百米长的路,居民爬坡后还要从两边绕行才能到达楼栋。坡陡加上绕行,给居民造成极大不便。

  为了帮居民解决问题,陈虹向街道、业主方、区相关部门等多方反映问题。经过长时间奔走协商,第二年,业主方终于耗资80万元,为居民修建了8组团上坡两侧的便道。如今,8组团居民从坡下回家只需要三分多钟,不但节约了四五分钟时间,还不累。

  在“幸福城南,睦邻家园”工作理念的指导下,在陈虹的带领下,社区为群众修建了健身场地、文体设施等,打造“文化驿站”,探索商户自治的“城南创业型夜市街区”,动员多方集资修建“城南大舞台”等,一大批创新社会治理项目得以实施,其中有5个项目入选重庆市公租房社会治理示范项目。

创新“微治理” 

把帮扶对象变成治理力量 

  “四微治理大社区”项目,是中一路社区多年来对创新社会治理的探索,今年初曾入围“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在陈虹的带领下,中一路社区的“四微治理”成果显著。

  陈虹介绍,“四微治理大社区”项目通过探索“四微治理”机制,划分“微网格”、构建“微组织”、打造“微服务”、创建“微文化”,帮助社区居民实现心愿,让居民积极主动参与社区服务,由“帮扶对象”变成“治理力量”,形成公租房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以“微网格”为例,中一路社区将区域内的人、地、物、事、组织等基本要素纳入网格管理服务,把6、7、8组团划分为40个网格,建立了“八位一体”服务机制,通过相互联动开展工作。

  在陈虹的手机上,有数十个相关的微信工作群,“昨天晚上10点半,这个楼栋有居民反映噪音太吵,信息通过我们网格员反映到群里,马上就有物业人员去处理了。”陈虹指着手机说。

  又比如“微服务”,中一路社区于2015年率先设立“爱心存折”,通过志愿服务积分兑换礼品制度,激励提升社区志愿服务能力水平。如今社区志愿服务团队不断壮大,“现在不需要我动员,志愿者每天都要动手捡拾白色垃圾。”陈虹说。

  七年如一日,陈虹的努力,早已被社区居民所“习惯”,早已成了群众口中的好书记、心中的好榜样。“我有一个心愿,”陈虹说,“希望大家不要对公租房居民有误解,他们也是淳朴善良的劳动人民,每一个平凡的劳动者都值得被尊重。”(记者 舒永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