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委宣传部   重庆市文明办   主办
首页 > 区县工作 > 梁平区 > 正文

梁平职教中心:梁平竹帘融入课程 点燃传承“星火”

来源:
字号:
[小]
[大]
【打印】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10月28日,梁平职教中心梁平竹帘大师工作室,学生们在学习如何织帘。

 

十月二十八日,梁平职教中心梁平竹帘大师工作室,学生们在学习揉搓竹丝。

 

十月二十八日,梁平职教中心梁平竹帘大师工作室,学生们在学习如何倒筒。

  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的梁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区。凭借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2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0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梁平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保护非遗,传承非遗,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制,更在于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中汲取营养,推陈出新,在传承过程中迸发新的活力。近年来,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非遗保护传承的良好校园氛围,梁平区将梁平竹帘、梁山灯戏、梁平木版年画等融入乡土教材,在学校里开设非遗课程,推动非遗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

  对于传承非遗文化,该区各个学校没有一成不变地承袭传统,而是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通过传承非遗,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带给学生思想、精神上的文化浸润。如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内实现了自身价值,得到了活态传承,同时带动学校办学内涵不断提升。今起,《梁平日报》推出“非遗进校园”系列报道,带领读者走进具有浓厚艺术生命力的“非遗长河”,领略在校园内愈发熠熠闪光的非遗魅力。

  竹,对于梁平来说,不仅仅代表着那片令人神往的百里竹海,更是孕育出了璀璨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竹帘。

  “让非遗真正走进校园,鲜活地存在于青少年一代的学习与体验中,使其能够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文化精神底座的丰厚土壤。”本着这样的愿景,梁平职教中心将梁平竹帘的制作工艺纳入教学计划和课程,并让代表性传承人进校任非遗传承专职教师,为梁平竹帘在校园内的传承和发展点燃了星星之火。

  “搓丝时要从下往上均匀揉搓,使其精细均匀、质地柔和……”走进梁平职教中心,循着阵阵教学声,找到了梁平竹帘大师工作室。步入工作室,只见5台织帘机一字排开,学生们正在学习织帘。不远处,几名学生正在梁平竹帘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孙洪英的指导下耐心揉搓竹丝,竹丝在学生们的手中随着手指翻动而“舞蹈”,整个课堂非遗氛围浓厚。

  “一筒慈竹分万千,经纬相织终成帘。挥毫泼墨显乾坤,手口相授代代传。”梁平竹帘,需要上等慈竹为原料,历经破竹、划片、启篾、去节、刨青、分丝、匀丝、搓揉、清毛等多道工序制作成竹丝,再以竹丝作纬,优质蚕丝为经,编织成形似锦帛的素竹帘,再画上花鸟、人物、山水等绘画成形。为便于学生实际操作和学习,搬进课堂的梁平竹帘比起传统工艺少了大部分工序,只保留了搓丝、倒筒、提纵、牵梳、织帘、装订、绘画等重要工序。

  “为真正将梁平竹帘融到校园的实处、深处,2011年,我们学校尝试着成立一个非遗班,第一批招收了30多名学生,并聘请梁平竹帘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牟秉衡任指导教师。”梁平职教中心实训实作处主任蒋佳介绍,在牟秉衡的传授下,学生们学习兴趣高涨,在当年的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展洽会上,学生创作的梁平竹帘《万里江山图》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惊喜不止于此。同年,梁平职教中心获评“梁平竹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验基地”,这无疑是对学校的认可,也是该校传承非遗文化路上一个新的起点。自2012年起,梁平职教中心每年都会培养50名学生系统学习梁平竹帘的制作工艺,并特聘梁平竹帘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孙洪英为长期指导教师,在学校专门开设课堂,更加全面地传承梁平竹帘。

 

  如今,梁平职教中心在梁平竹帘课程资源建设、教学实践创新以及教学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长达10年的探索,累计有500多名学生参与梁平竹帘制作技艺的传承,该校学生也多次携带梁平竹帘作品在重庆市职教开放周非遗展示会上成为瞩目的焦点。

  “非遗文化进校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软实力,也为文化的传承储备了更多优秀人才。”蒋佳说,目前,学校正集合师生的力量创新梁平竹帘产品,探索适合开发的生活产品的形式和类型,将其融入生活化设计之中,使其保持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cq_zhen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