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集体|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25载行程超10万公里 受益群众5万余人次
西藏昌都类乌齐小学的一个平常下午,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义诊现场,两名曾接受过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孩子激动地和团队医生们打着招呼,向医生们展示着自己透着高原红的健康脸颊。
▲博士团在西藏昌都开展义诊。受访单位供图
这一张张健康的、含笑的面容,正是博士团25年来努力的重要成果。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成立于2000年,由数百名来自临床学科的优秀博士研究生和特邀教授专家组成,深入新疆、西藏、四川等地的100余个偏远乡镇,为民众提供爱心义诊、健康科普、学术讲座、疑难病例手术等志愿医疗服务,累计行程超10万余公里,受益群众5万余人次。
近期,该博士团荣获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集体。面对荣誉,团队成员们不约而同地回应:“学术向下扎根,精神向上生长,医疗服务就应当要到基层最需要的地方。”
一次眼神的转变
西藏地处高原,患先天性心脏疾病(简称先心病)的几率会增加,不少孩子患上了心脏病。为此,博士团多次前往西藏昌都助力相关治疗行动。
重庆医科大学第23届博士团副团长金鑫是成员之一。2023年7月,金鑫与大家一同前往西藏昌都类乌齐小学。义诊过程中,一位14岁左右的孩子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博士团在西藏昌都儿童福利院开展义诊。
“当时,他站在门口,脸色‘两颊泛红,带有青紫’是明显的先心病特征。打动我的,是他那阴郁却又满含求生期望的眼神。”
金鑫走上前去。孩子立马站直身体,双手递出一份褶皱的病历,急切地望着金鑫,颤抖着问:“医生,你们是来帮我们看病的吗?我心脏有病,求你们帮我看看!”
大家立即展开会诊,结合病历,确诊是先心病。博士团立即为他登记,并安排手术计划。“2024年7月,第一批西藏先心病患儿来渝接受治疗,我在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的病房里再次见到了这孩子,他的眼神不再阴郁,话语间多了对未来生活的期盼。”金鑫笑着说。
一句“亚克西”的价值
重庆医科大学第24届博士团成员买迪娜·艾尼来自新疆,目前是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方向在读博士研究生。
2023年5月,当看到招募通知时,买迪娜毫不犹豫就提交了报名申请。跟随博士团来到家乡,买迪娜倍感亲近,除了专业治疗,她主动发挥起本地人优势,担当起团队与群众的翻译。
“听说从重庆来了一群博士医生,我们立马就赶来了,请医生帮忙看看我的肩。”一位因左侧肩关节活动受限的维吾尔族阿姨来到义诊现场寻求帮助。
▲博士团走访新疆维吾尔族独居老人开展义诊服务。
然而,由于语言差异,这位阿姨无法与团队成员顺畅沟通,急得反复比划着,尽可能把病情说清楚。买迪娜看到了,立马跑去当翻译,最终顺利完成了问诊和检查。离开前,阿姨竖起大拇指说:“医生查得太细了,重庆来的博士真的亚克西(维吾尔语:优秀、太棒了)!”
这次经历,让博士团成员十分难忘。“只有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我们的知识和生命才会更有价值。”买迪娜说。
一个“转向”的缘由
“老师,我想申请从儿科临床转向影像诊断。”
“你确定?真的想清楚了吗?”
“想清楚了,我想做疾病诊断的‘擦亮眼睛’的人。”
转攻研究方向可不是小事,让重庆医科大学第21届博士团成员仇嘉文真正下定决心的,还是2021年她在凉山昭觉县医院的义诊中接待了一位彝族男孩。
▲博士团在昭觉县人民医院开展交流活动。
这位患者因反复高烧咳嗽就诊,但因当地缺乏CT设备,未能及时确诊,最终病情恶化为脓胸。仇嘉文在儿科病房看到他时,患者瘦弱的身体上正插着引流管。
“要是早点带你去大医院,早一点查出问题就好了。”孩子母亲含泪的话,犹如一记重锤敲击在仇嘉文心中。从那时起,她心里便埋下了从儿科临床转向影像诊断的种子。
“如今我已是放射科专业住培三年级的学生,专攻儿科影像方向。”仇嘉文自豪地说,“我与团队正全力探索远程影像诊断方案,积极投身科普基地建设,逐渐搭建起影像云平台。我们坚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疑难病患儿通过这个‘眼睛’获取精准医疗服务,走向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