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安科:“标本爷爷”40余年让6000多个动植物标本“起死回生”
唐安科,男,1951年11月生,原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正高级实验师。他自1980年起坚持制作标本,40余年如一日,被人亲切称呼为“标本爷爷”。他潜心研发标本制作工艺,长期把家当作“实验室”,在一次次探索中创新发明无毒制作技术,完全改变了传统的生物标本保护方法,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他用一双巧手,让动物起死回生,植物永不凋零。他的事迹获得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近8分钟专题报道,并在多个栏目转播。
凝聚匠心,专业实验员成为“民间发明家”
1978年,唐安科进入重庆师范学院生物系(现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担任植物学实验员。在管理植物标本室过程中,他发现很多标本柜放置了大量樟脑球,不仅味道刺鼻,防虫、防霉效果也不理想,甚至还有珍贵标本被虫蛀的面目全非,让他痛心疾首。从那时起,他便开始慢慢摸索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做标本,既能达到防虫效果,又能让味道“不那么重”。
20世纪90年代,唐安科被调入学校动物学教研室,开始管理动物标本室。当时,动物标本通常采用在内皮涂抹有毒药品的方式防腐,比如甲醛、砒霜等。但这样的制作方法大大局限了标本展出方式,让其很难进入寻常百姓家。他也因此有了新的思考和追求:希望探索出全新的工艺,让标本既栩栩如生,还能安全无毒。
怀揣着让标本更好“重生”的愿景,唐安科以自己的家为“实验室”,踏上了一条创新标本制作工艺的探索之路。探索过程中,他发现了做标本独特的乐趣:每种动植物生长的方式不同,制作方法也不同,需要动脑筋思考,相当有挑战性。尤其在退休后,他有了更多空闲时间,更是秉承专业实验员匠心,一心一意钻研标本制作工艺。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长达40余年的钻研,他终于找到了制作标本的创新方法:将以前用甲醛或浸泡制作的方式,改成干制标本,使用模型代替棉花和其他填充物。他还发明出无毒药剂,可在常规动物标本制作的剥皮、去脂等工序后使用,浸泡再清洗干净表面处理液,然后填充、整形等,既能把动物生前的肌肉、骨骼、皮毛全都保存下来,还能达到无毒、长期防虫、防霉的效果。更让他自豪的是,以前只能做成浸制标本的动物,用了他的技术,“也能实现干式整体保色保存”。
在动物标本制作中对有骨头、肉整体保存不用防腐浸泡而做到不脱毛、不腐烂、无臭味,在国内也属凤毛麟角。目前,作为第一发明人,他先后获得《动、植物标本的塑化制备方法》《生物标本包埋前的处理方法》等5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这些专利技术,完全改变了传统的生物标本保护方法,在标本保护方面更科学、更环保,也更长久。2016年,城口大巴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邀请唐安科前去,制作一批不用甲醛浸泡的干式植物生态标本,他多次前往城口采集,最终交出了40件干式生态标本。
潜心钻研,让6000多个动植物“起死回生”
唐安科经常热心帮助他人制作标本,其中有不少是因病或意外死亡的宠物猫或小型犬。有一次他接到电话,对方是一位哭泣的中年女性,希望他能帮忙将一只15岁的老年博美犬制作成标本。这只宠物狗刚去世,主人对它万般不舍,长年陪伴已如家人一般亲密。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对方的请求,接到这只博美犬后就立即对皮毛进行干燥和防腐处理,让其柔韧透气,随后制作充当填充物的假体,还原出狗爪、眼窝等细节,并装上了玻璃义眼。皮毛和假体全部制作完后,将二者重新缝合,并烘干定型。当博美犬的主人从唐安科手中接过标本时,一遍遍抚摸,不禁感动落泪,“以前每天回家,它最喜欢这样迎接我,感谢唐老师,让它又回来了……”
像这样的标本还有很多,送来的主人大都是因为跟宠物感情很深,选择在宠物去世后做成标本,可以继续陪在自己身边。有网友甚至开车从峨眉山送来他死去的狗狗,做好之后,又来把“复生”的宠物狗接回了家,唐安科让这些动物以生前最好的姿态呈现,继续陪伴在主人身边,寄托主人对宠物的思念。他利用创新技术制作的第一个小狗标本,已存放了20多年,至今依然皮毛光滑柔顺,栩栩如生。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他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标本爷爷”。他常常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样本,周围邻居也会热心送来小乌龟、小蜥蜴等小宠物,让他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它们的生命。在他精湛制作技艺之下,这些飞禽走兽纤毫毕现、形态逼真;植物色泽鲜明、茎脉清晰;昆虫薄翼斑纹精致、透如轻纱。
栩栩如生的标本背后,是唐安科的夜以继日的付出。他小心翼翼地对它们姿态进行微调,用标本针固定好各个部位,不忽略任何一个细节。定型整形等过程,要花费很长时间,这样的坚持专注,有时他甚至忽视了自己已经腰酸背痛,只要看到自己的成果,他还是乐此不疲。他说,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特征,他要做的,就是让标本尽可能呈现出接近自然、真实的状态。
如今,他已在创新标本技艺上深耕了40余年时间,积累标本达到6000多件,包括刺猬、小香猪、非洲牛香头蛙、鼹鼠、蜥蜴、蝴蝶等丰富种类。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独特的标本制作技术,以个人力量打造出一座“动植物园”,为大家了解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之美打开了一扇窗户。
投身科普,累计组织各类公益展出40余次
从过去到现在,唐安科的奇妙“动植物园”一直在不断增添新成员。没有资金扶持,就自己去采集一些濒临绝种的植物制成标本,昆虫大都是自己捕捉,稀缺的昆虫就掏钱购买;动物样本多是全国各地朋友和养殖场的朋友们送的;标本盒能自己做的就尽量做,不能做的就买。每次去旅游,他都会特别留意有哪些东西能带回去,并自嘲“别人是带特产,只有我是捡标本”。
正是因为很多动植物标本寻找不易、制作不易,他格外珍惜这些“宝贝”,舍不得卖、舍不得送。但如果是把这些标本拿去给孩子们做科普,他却一点也不含糊。
目前,他已累计为成渝地区中小学校公益展出标本40余次,让孩子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动植物形态。平时他还敞开家门欢迎周边中小学生和家长欣赏动植物标本,同时积极投身公益科普活动,帮助学校开展科普教育。在一所学校里展出标本时,一名腿脚有些问题的小男孩在一只绿色蜥蜴标本前停留了五分钟,唐安科上前询问时看到男孩的眼神充满了遗憾和向往,“唐老师,我出远门的机会很少,这些标本可太有意思了,就像在丛林里看到它们一样!”听了孩子的话,他愈发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对的事情。
他有时候去学校做科普讲解,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有些孩子还会在展览结束后留下他的联系方式,特意送给他一些动植物。六年级的小丁就曾寄给他一封信和一个装有虫子的小盒子。“唐爷爷,我在学校附近发现了一只甲壳虫,寄给你做成标本。”看到下一代对大自然产生浓厚兴趣,唐安科由衷地感到高兴。
多年来,已有近万名中小学生参观过他的作品,为他们播下了一颗热爱自然、崇尚科学、尊重生命的种子。近期,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对唐安科事迹进行了近8分钟的专题报道,让他潜心40余年创新标本制作技艺的故事被更多人所了解。经媒体报道后,目前重庆自然资源科普馆等国内多家展馆已与他取得联系,愿意为这些标本提供一个“新家”。这意味着今后大家有机会在公共场馆近距离欣赏“标本爷爷”的作品,一起领略大自然的独特魅力,感受凝聚在标本背后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