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部中国革命的百科全书,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党和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全面展示。当年经历长征的红军青年,而今已近暮年,但那段热血沸腾的历史值得我们世代铭记。此刻,就让老红军们带领我们重温那段历史记忆。
更多>>
  • 1.jpg

    老红军张斌:我的军旅生涯

    张斌重庆市酉阳人,生于1918年,11岁时被军阀掳走,途中因病被遗弃,在当地群众的救助下活了过来。1934年,同几个放牛伙伴一同加入到红军的行列,成为一位年纪最小的红军战士。在红军这个温暖友爱的大家庭里锻炼成长,走上了一条光明的道路,有了明确而为之坚守一生的奋斗目标。

  • 1.png

    长征,坚定百岁红军的人生信仰

    长征中缺医少药是“常态”,盐水和尿液竟成伤员“疗伤”的灵药。此时,那块深扎进秦华礼腿部肌肉的炮弹皮在整整折磨了他1个多月后,竟然“奇迹”般地跑了出来,已经溃烂长蛆的伤口也径自痊愈了。

  • 1.jpg

    开国少将张秀龙知兵爱兵 以“铁匠”精神征战无数

    张秀龙是从洪湖苏区走出来的开国将军。1932年,张秀龙在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川汉独立团任警卫班长时,他曾在一次战斗中带人击退了敌人,还为红军搞回几百担粮食,贺龙夸他能干,像个“铁匠”。从此,“铁匠”之名越叫越响。

  • 1.jpg

    白凤山:长征路上过家门却不入

    “当时共产党人问我回家还是当兵,我说‘我一定要当兵’”。于是白凤山正式加入红军队伍,跟随中国共产党,从长征到抗日,经历多少枪林弹雨。直到1955年,白凤山没有回过一次家。

  • 罗名榜:长征路上的温暖记忆

    老家新县的他,20岁投身革命,长征途中,他曾两过雪山三过草地,并随红四军西征;在延安读过抗大,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曾五次身负重伤而奇迹般生还,抗美援朝负伤后回到新县老家,是中国革命的经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

  • 1.jpg

    一名抗战老兵的“红色记忆”

    甄英杰,1924年出生,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荣立三等功一次,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抗战英雄。如今,甄英杰已92岁高龄,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在大武口颐和名邸小区的家中,甄英杰手捧着一本厚厚的图册,向记者讲述他的“红色记忆”。

  • 1.jpg

    开封老红军蒲国英回忆长征故事

    蒲国英13岁参加红军,是名副其实的“红小鬼”。他说:“1932年,红军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县,来到了我的家乡。红军打土豪、分田地,宣传救国思想。我家分到了田地,有了粮食吃,在乡政府的动员下,我于1933年1月参加了红军。”

  • 1.png

    镇原:听老红军讲故事 感受永不磨灭的革命精神

    如今已86岁高龄的刘彦全老人,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回忆起战争时期的艰苦岁月,老人仿佛又回到了革命年代,尤其谈到在革命战争年代困苦挨饿时得到农民群众的救济帮助,到现在仍不忘本,时刻惦记怀念着帮助自己的人,告诫自己和家人要怀揣感恩之心,多付出,多奉献。

  • 89岁的老党员王占其:一辈子跟着共产党走

    1948年,经过反复思考,老人逃出了国民党队伍,转而投向了共产党。“跟着共产党好,共产党才是为我们穷人造福的,所以我从国民党队伍里一逃出来,就投奔了共产党。”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老人这样说道。

更多>>

  白色底纹,浅灰色蝴蝶花纹,虽然年代久远,颜色已经泛黄,但看起来依然洁净光滑……
  “这是一床珍贵的绸缎被单,它记录了项英同志和于都百姓的一段‘亲密友谊’。”于都县博物馆研究和陈列部主任张小平向笔者介绍,关于它的由来,这得从当年红军留守于都时说起。
  中央红军从于都出发长征后的1934年12月,以项英、陈毅为领导的中共中央分局转移到了黄麟乡井塘村 [详细]

  在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展厅里的一口锅格外显眼,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
  笔者也好奇地走上前打量起来,看上去,这口锅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灰铜色,敞口,折肩,深腹下敛,平底,除口沿处有4个对称铜系外,还有两个铜环拉手,只是锈迹斑驳中显得有些“苍老”。
  “这是一口行军锅,还带有枪眼呢。”讲解员话音 [详细]

  在纪念馆里,还收藏着一只小藤篮。篮子提手底部已脱离篮外壁散开;篮壁多处有霉烂断裂、虫蛀现象;篮底霉烂严重,已形成两个大破洞,面积占底部的一大半。
  说起这只藤篮,纪念馆馆长谢芸华讲述道:“这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医务人员用来育婴的摇篮,是革命的摇篮,原来有5只。说起它们,可有一段珍贵感人的往事。”
  那是1934年夏天,国民党军队快要推进到中央红军 [详细]

  在长征出发地于都,“曾大爷捐寿材搭浮桥”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长征出发搭设浮桥时,能用的木材都用尽了,这时一位姓曾的老大爷将自己百年后用的棺材板也拿了出来……如今,在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内还陈列着搭浮桥用的门板、渔船,还有船篙。而其中的渔船和船篙,一样有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艘陈列在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渔船和竹篙,是当年于都船工李声仁摆渡红军时使用的实物 [详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