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委宣传部渝中区文明办主办
渝中三融入推进“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
来源:渝中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01日

  为传承民族经典和中国精神,提升未成年人精神文明素养,连日来,渝中区以“熟悉地方戏曲、弘扬传统艺术、传承特色文化、提高审美修养”为目标,在全区中小学广泛开展“传统戏曲进校园”三融入活动,通过讲述中国道德故事,褒扬家国情怀,寻根传统文化,汇聚向上、向善、向真、向美的社会正能量。

  与教学结合,让戏曲知识融入课堂

  课堂是学生接收知识的直接端口,渝中区以课堂为依托,开展戏曲浸润活动。一是设立地方戏曲素质课程,加强戏曲知识普及。全区各小学利用朝会课时间通过老师讲解、学生收集资料等形式让孩子们初步了解戏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将传统

  戏曲等教学内容纳入音乐课、美术课等专业学科,以及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让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戏曲剧种、剧目、渊源、流派、角色、脸谱等知识;各校根据实际情况,组织队伍编写《戏曲进校园》《川剧大变脸》《梨园春》等校本教材作为辅导用书,推进知识体系和教学环节两个“全覆盖”。二是开辟戏曲文化第二课堂,培植学生兴趣。部分学校通过组建戏曲社团或戏曲文艺队伍,在校园文化周、艺术节中设置戏曲展演单元,定期开展“戏曲知识竞赛”和“戏曲歌手比赛”等,以多样形式展现戏曲魅力和学生风采;开展“感受非遗魅力,传承民族艺术”的川剧人物绘画比赛,鼓励学生以创作水墨画及大头Q版川剧人物的方式来描绘川剧故事场景,实现漫画与传统的跨界混搭;开展川剧脸谱绘画活动,培植学生对戏曲的兴趣,争做川剧“小戏迷”。

青少年课堂上制作京剧脸谱。(图片来源:渝中文明网)

  从阵地着手,让戏曲文化融入环境

  校园环境是学校教育教学理念的集中展示,各校通过校园环境美化、净化、教育化、人文化将戏曲文化融入其中,让其可听、可看、可感、可传。一是让墙面“说话”。在班级文化墙展示川剧历史、川剧名段、川剧名角等内容,开辟“芳草苑”“社团苑”“脸谱墙”“剪纸长廊”等阵地,凸显传统戏曲文化魅力。二是让场馆“说话”。将戏曲文化与环境融合,优化功能室以满足学生发展。

  各校在学校美术室、音乐室、学生活动中心等地增添戏曲元素,营造戏曲文化氛围。三是让媒体“说话”。各中小学纷纷利用网站、广播、电视台、“班班通”、QQ、微信平台、校刊校报等宣传阵地,普及戏曲文化知识。如“渝中区教育网”,求精中学、57中学、枇杷山小学和石油路小学的校园网站,二十九中电视台“29频道”,人和街小学的校刊《人和教育》和网站,中华路小学的校刊《绽放》和微信公众平台,精一民族小学、马家堡小学微信公众平台等都在传播传统戏曲文化发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渝中利用新媒体直播校园戏曲表演。(图片来源:渝中文明网)

  从资源着手,让戏曲教育融入实践

  渝中区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以“走出去”“引进来”为两个抓手,保证全区中小学生每年至少欣赏一场戏曲演出。一是“走出去”开阔学生视野。渝中区各校以春游、秋游为契机,陆续组织学生前往重庆市川剧博物院实地参观各类戏服、民族乐器、历史图片等,并通过写观后感、制作手抄报等方式加深印象。目前,全区累计组织50余场参观活动,涉及师生达4000余人次。同时,渝中区以政府购买为手段,在重庆市川剧院(金汤街)、重庆国泰艺术中心、重庆市川剧艺术中心、山城曲艺场累计举办戏曲表演学生专场30余场,观看师生达2000余人次。二是“引进来”丰富教学资源。为扩大名品欣赏的覆盖面,渝中区积极开展“送戏进校”行动,邀请市京剧院、市川剧院录制了内容健康向上,适合学生欣赏、学唱的戏曲经典曲目和名家名段并制成光碟300余份,分发至区内各中小学校,由学校利用朝会课、班队会等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实现“每周一看”“每周一讲”,使学生逐渐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熏陶和感染;政府出资开展“非遗进校”活动,邀请区剧协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等戏曲明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走入校园开展讲座,表演川剧变脸、魔术手彩等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与传统文化的“零距离”接触,目前,表演团队已走入10余所学校开展相关活动,参与师生累计达2000余人次;为强化戏曲教学,优化师资队伍,渝中区还开展“名家引入”行动,选聘一批戏曲名家为顾问,为全区47所中小学校共计90余名音乐教师教授地方戏曲基本理论、开展教学方法培训,为“戏曲进校园”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渝中文明网)

学生走出校园观看戏曲演出。(图片来源:渝中文明网)

编辑:cqyz_pengc
主题活动更多>>
微博
地方文明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