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委宣传部渝中区文明办主办
装点城市空间 提升母城颜值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04日

  

  图片展引市民热议。(来源:渝中区新闻信息中心)

  

  山城步道户外影像展。(来源:渝中区新闻信息中心)

  作为全域旅游目的地,母城渝中惊艳人们的不仅仅只有洪崖洞、长江索道,还有温暖市民记忆的十八梯,吸引游客乐游渝中的山城步道以及投资热土白象街。

  “十八梯、山城步道、白象街是母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地方。近年来,人们对他们关注度很高,慕名前来怀旧、观光、兴业的人们络绎不绝。”影像文化节负责人戴伶表示,如何让大家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我区先后作了一系列探索,在这3个地方分别举办城市空间户外影像展就是其中之一。

  城市空间户外影像展作为我区2018重庆(国际)影像文化节的重要板块之一,于今年9月启动,将持续到今年年底,旨在用“影像活化建筑”,让展览与城市空间、公众发生直接联系,从而美化城市空间、涵养母城气质,让市民故地重游了解城市过往,让游客第一次接触渝中便印象深刻。

  山城步道

  依托母城气质 打造艺术作品

  山城步道由中兴路开始,向上可串起抗建堂、仁爱堂、悬空栈道等颇具老重庆特色的景点,最终可抵达金汤街。

  该步道原是重庆古城墙系统中通远门炮台往南纪门沿城墙根的盘山小道,随着居民陆续聚居于此,才形成了依山而建、沿崖而生的梯道街巷,取名为天灯巷,后改名为山城巷。

  “目前,该片区正处于面临改造但尚未完成改造的空当期,部分墙体难免有些破烂。”戴伶告诉记者,为了提升山城步道的颜值和气质,渝中在充分依托现实空间环境的基础上,植入了契合母城气质的艺术作品。

  采用高精度的微喷艺术,把照片制作在防水文献纸上,再贴合到建筑上的方式进行布展,分为《穿越时空展》《中国人的一天》《母城联展》《家庭相册》4个部分。其中最能引起共鸣的要数《中国人的一天》了。

  10月4日,记者在山城步道影展现场看到,展出作品有《“两人三足”长大了 姐姐以优异成绩完成小升初》《妈妈拍摄儿子高三生活,照片记录孩子的历练和家庭的成长》《悬崖上村庄变迁之路》等,这些主题鲜明、故事动人、反映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作品一度成为了鼓励游客乐游山城步道的精神食粮。

  “我家所在的城市地势平坦,很少爬坡上坎,才走到一半,上了些年纪的爸妈就已经气喘吁吁的了。”带着父母和孩子游重庆的成都游客唐前成告诉记者,沿途的摄影展可帮了大忙了,孩子看过以后,马上用图片里的故事给爷爷奶奶加油打气,看着祖孙两代人互相支持的情景,我和妻子都特别欣慰。

  十八梯

  感悟城市变迁 期待涅槃重生

  正如十八梯户外摄影展重要组成部分——《老重庆十八梯万象》的前言所写,在原十八梯老街两旁,既有糖关刀、捏面人等传统手艺,也有当街修面、拔火罐、挑鸡眼儿等俗人俗事。

  在老重庆人眼里,雅俗与共的十八梯,历来就是最具人间烟火的所在,是真山城、老重庆最好的教科书,系统地诠释着重庆市井文化的真谛。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受基础设施陈旧限制,十八梯逐渐变成了危旧居民区。”戴伶介绍说,秉承“先护人后护梯”的原则,我区启动了十八梯改造工程。

  未来,这里将以十八梯传统风貌区的面貌重生,届时,市政设施、交通条件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老街道、老故事、老味道的母城底蕴将始终保留。本次十八梯户外摄影展正是安放和传承十八梯市井文化灵魂的一次实践。

  影像展分为老照片和《老重庆十八梯万象》彩色拼接长卷两部分。其中,老照片选取了摄影师蒋良和张玉清的部分作品,这些作品简单质朴,真实记录了原十八梯的风土人情。

  老照片一直沿着十八梯传统风貌区项目施工围挡向中兴路延伸,尽头是一幅由40余个反映老重庆生活场景和民间手艺的烙铁画组成的彩色长卷。

  戴伶告诉记者,“这些场景在原十八梯很常见,希望此次集中呈现在唤醒人们记忆的同时,也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民间手艺、关注城市发展,从而提升城市的精神内涵。”

  观看完影展的市民王光告诉记者,画上呈现的部分生活场景,像买黄泥巴、倒罐子等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年轻人可能没见过,他却觉得十分亲切,“细细品味这些独特的老重庆风情,让我更加期待涅槃重生后的十八梯新颜。”

  据悉,渝中还在白象街历史文化传统风貌区原太平门位置的墙壁上,植入了一张高达12米的巨幅影像,内容为百年前太平门的生活场景照片。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区还将进一步拓展户外城市空间影像展的形式和内容。(渝中区新闻信息中心)

 
编辑:cqyz_liangzq
主题活动更多>>
微博
地方文明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