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委宣传部渝中区文明办主办
渝中加快文化发展完善配套服务
来源:渝中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14日
  每个市民都能感受到渝中文化氛围的浓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多个国家级重大奖项花落渝中,一批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文化,让渝中半岛更有内涵。它不仅助推渝中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还成为渝中创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

  随着一批重大文化项目的建成,渝中人民群众品味文化、享受文化有了越来越丰富的选择。

  老渝中人王岗说自己的退休生活真是多“知”多彩。她告诉记者,平日里,她出门步行10分钟就能到家附近的文化中心借阅图书;当三峡博物馆、重庆美术馆推出她感兴趣的展览时,她会邀约朋友一同欣赏;周五到解放碑逛街,还能顺便听听周末音乐会;如果周末没要紧事处理,她还会与老伴到区图书馆听场免费讲座。

  建设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我区发展文化事业的一个新的着力点。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国泰艺术中心、文图大厦、周顺恺、王琦美术馆、6个街区文化中心等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建成投入使用,77个社区文化活动室标准化建设提档升级,辖区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面积达100余万平方米,年均服务居民群众300万人次。

  在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渝中区还注重把公共文化服务“种”到百姓家门口,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如,连续14年举办解放碑CBD周末音乐会,累计达475场,连续20年举办“三峡大讲坛?渝中讲台”,累计达800余场,深受群众欢迎。积极引入中国美术馆、中央民族乐团等国家级院团资源,举办各类大型展演近30余场。每年滚动投入100万元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连续7年开展“双百双送”、新春文艺演出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

  据统计,五年来,全区发放文化大礼包3000份,电影演出进基层1500场,惠及50万人次,“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建成。2013年,我区成功摘取“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一金字招牌。

  文艺精品创作成绩显著

  舞台上,伴随着鼓点的节奏,川剧中绝活变脸正在上演。台下不时传来观众的喝彩声,交杂在锣鼓、唱腔声中,场面热闹非凡。台上的演员并非川剧大师,而是一个个杖头木偶。这些木偶在表演艺人手中耍着变脸,喷着火焰,跳着长绸舞……

  2013年,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戏剧类决赛上,这部由渝中区文化馆自编自导自演的巴渝木偶剧《杀出重围》,以跌宕起伏、感人肺腑的剧情及演员精湛的演绎,获得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戏剧类“群星奖”,成为当年重庆市戏剧类唯一获奖作品。

  《杀出重围》摘得“群星奖”并不是一枝独秀。近年来,我区文艺工作者立足重庆母城文化、深挖历史文化内涵,强化精品意识,加强特色打造,创作出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具有渝中特色,在全市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精品力作,如《花木兰》、《钓鱼城》、《朝天门》等。同时,多个国家级重大奖项花落渝中,沈铁梅获得梅花大奖,张军强、程联群、吴熙等分别荣获梅花奖、文华奖,长篇小说《纪年绣》、《开埠》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选,大型文艺演出“川江颂”成功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参与国际文化交流。

  文艺精品的不断涌现背后折射的是我区文艺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据了解,全区现有音乐家协会、舞蹈家协会等9个文艺协会,注册会员1103人,汇集了黄济人、傅天琳、张敬知等一批文艺名家,拥有“木兰艺术团”、“春之声”等一批优秀文艺团队。为进一步扩大渝中文化艺术影响力,区文化委充分发挥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推动和引导作用,激励创作生产更多文艺精品;创新推出专项课题化运作模式,将优秀文艺项目纳入文化事业课题给予保障,极大地激发了专业人才创作热情。

  文化遗产保护取得进展

  作为重庆市的中心城区,渝中文物资源富集。目前共有不可移动文物20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36个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文物点124处。

  为传承保护历史文脉,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过程中,渝中区坚持城市更新与文物保护并重的理念,留存城市记忆,避免大拆大建,通过若干年的城市改造工作,搬迁困难群众居住占用文物建筑,在改善了1.25万户居民生活条件的同时,加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和发展。在加强文物保护修缮方面,我区加大文物抢救保护力度,在全市率先建立文物保护与土地出让衔接机制,对拆迁片区中的药材公会等58处文物落实原址保护,对七牌坊碑林等4处文物进行搬迁保护,完成重庆行营旧址等30余处文物修复工程。在加强文物传承利用方面,我区发掘南宋衙署遗址、太平门、人和门等重大考古遗址,打造了湖广会馆、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中四路民国风情街等历史风貌项目。

  作为历史文物之外的另一个重要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着重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而我区在非遗文化的传承工作上也尽心尽力,不仅编辑出版《非遗图典》、《蜀绣论文集》等“非遗”方面的书籍,向市民宣传推广我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强我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还开展了非遗项目“展演进广场、服务进社区、传承进校园”活动,让社区居民、在校学生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零距离接触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目前,全区建成校园非遗传承基地10个,新增市区级非遗项目10项,区级以上非遗项目36项。

  文化产业发展优势逐渐显现

  “带朋友参观了桂园、周公馆后,坐在产业园区内的咖啡馆里聊聊天,十分惬意。”市民朱静告诉记者,中山文化产业园让中山四路多了一处闲适之地,让市民及游客在了解抗战文化后,能够坐在咖啡馆里享受闲适时光,欣赏艺术展览陶冶情操,走进书店挑选一本好书,感受不一样的人文气息。

  自2014年中山文化产业园开园后,中山四路受到了更多市民、游客的喜爱。中西合璧的建筑群中,汇集了咖啡馆、西餐厅、书屋、花店等各种文化业态,还会不时举办中、小型艺术展览,以及企业交流会、创业分享会、文化艺术沙龙等活动,为渝中增添了文化艺术气息。

  中山文化产业园等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投用开园,U创空间、印制一厂、二厂改造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提速,基本形成了以产业园区、示范基地、历史风貌区等为载体的多元化空间格局,全区新增文化产业园区面积16万平方米,建成国家级、市级文创产业示范基地9个。数据显示,我区文化产业规模加快壮大,仅2015年一年,全区文化产业全口径税收达52.4亿元,占GDP5.4%,文化产业成为全区支柱产业。

  同时,在文旅商融合发展方面,我区打造历史文化游、民俗文化游等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嘉西村、长江索道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推进老字号组团营销,“魁星楼-洪崖洞”巴渝临江风貌商业街等特色商业街区建成开街。打造半岛剧院体系,建成演艺场馆8个,电影院14家,美术馆实现0到10家的突破。

编辑:cqyz_pengc
主题活动更多>>
微博
地方文明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