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委宣传部渝中区文明办主办
在战火硝烟中团结民众抗战救国
来源:渝中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24日

  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战时首都的重庆成为了全国文化中心、大后方戏剧运动中心,汇聚在此的著名戏剧团体和文艺名流用戏剧的形式宣传抗日救亡思想,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谱写了重庆抗战文化的辉煌篇章。

  以戏剧宣传抗日救亡思想

  1938年10月,第一届戏剧节在重庆举行,25支文艺队伍共1000余人参加演出。其中,除了专业剧团外,也有来自各界的群众演出队伍。

  《汉奸和十字舞》、《争取最后的胜利》、《为自由和平而战》……戏剧节演出了许多精彩剧目,特别是由曹禺、宋之改编,重庆话剧界联合演出的大型反间谍戏《全民总动员》轰动了山城。《重庆抗战史:1931-1945》对此介绍道:参加该戏的演职员达200余人,其中有蜚声剧坛的名演员,如赵丹、白杨、舒绣文、顾而已、魏鹤龄、施超、高占非、王为一等。从10月29日到11月1日公演4天,每场满座,还增加了日场,而演出的收入除开支外,全部捐献作为前方抗日战士的寒衣费。

  第一届戏剧节从10月10日开始持续到11月1日,共23天,因采用街头演出形式,吸引了数十万观众,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

  特殊气候成就“雾季公演”

  抗战时期,重庆遭到日机狂轰滥炸,使得戏剧演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开展,而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5月属于重庆的雾季,大雾弥漫不利于日机空袭,重庆文艺界便利用此段时间举行演出,宣传团结抗战,揭露国统区黑暗腐败现象,史称“雾季公演”。

  1941年10月,中华剧艺社演出《大地回春》,打响了“雾季公演”第一炮,接着《天国春秋》和《棠梨之花》的演出,形成了重庆雾季戏剧演出的第一个高潮。1942年4月3日至17日,《屈原》冲破重重阻力在国泰大戏院公演,盛况空前。1942年到1945年的雾季,文艺界进步人士又陆续创作演出了《愁城记》、《北京人》、《家》、《风雪夜归人》等不少好戏,内容健康、进步,富有战斗性。《重庆抗战史:1931-1945》中写道:四个雾季共创作演出了242出话剧,有的已经成为经典剧目,后来被话剧史家们称为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

  周恩来为文艺界人士烹制家乡菜

  “雾季公演”使山城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艺术家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即便每一出戏都只能拿到微薄的薪金,也全然不计较个人得失,卖力演出。“当时,就连轰动一时的《屈原》的演员,在剧目上演前甚至还有一天只能吃一顿饭的情况发生。”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研究部文博馆员丁英顺说,有一次,周恩来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即到九园买了一篮包子送到演员的住处,表示关心与慰问。

  丁英顺说,1941年冬天,周恩来还邀请了重庆文艺戏剧界的朋友到周公馆作客,来客有100多位,开饭时连碗筷、桌凳都不够,但大家也不以为意,依旧欢声笑语。厨房内,周公馆的同志都在忙活,大家做了很多可口的菜肴,而周恩来也挽袖下厨,做起了家乡名菜“红烧狮子头”犒劳大家。当这道菜肴端上桌时,大家听说是周恩来亲自做的,所有的筷子都伸了过去,很快就将其一扫而光。

编辑:cqyz_pengc
主题活动更多>>
微博
地方文明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