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委宣传部渝中区文明办主办
邹容烈士纪念碑:缅怀先烈 传承革命精神
来源:渝中报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05日

   “少年壮志扫胡尘,叱咤风云《革命军》。号角一声惊睡梦,英雄四起挽沉沦。”革命家吴玉章诗中的少年,正是本期《珍贵档案·重庆母城记忆系列报道》的主人公,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近日,记者来到南区路公园内,郁郁葱葱的树木中,坐落着邹容烈士纪念碑。清明已过,纪念碑前仍摆放着市民祭奠烈士的花圈。 

  据了解,邹容烈士纪念碑于1946126日动工修建,同年629日落成,为八角形塔式石碑。碑呈斜坡形,通高5.53米,碑座高1.17米,每面宽0.83米。碑的东、南、西、北四面,均用隶书镌有邹容烈士纪念碑七个鎏金大字。碑座亦呈八角形,八面皆镌刻碑文。碑文是根据章太炎为营建上海邹容墓所撰写的《赠大将军邹君墓表》一文略加修改而成,主要叙述了邹容烈士短暂而轰轰烈烈的一生。

  幼时邹容

  邹容,原名绍陶,字蔚丹,原四川巴县(现重庆)人,1885年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邹容自幼好学,在十一二岁时,就已熟读四书五经,能诵读《史记》、《汉书》等史学名著。此时,正当维新运动高涨之时,邹容逐渐接触到《天演论》、《时务报》等以推介新学西学为主的书刊。于是他开始接受另一种思想启蒙,并因此而在一定程度上萌发了蔑视封建文化、科举制度的感性认识,觉察到清朝统治的腐败,对中国面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的险境也深感忧虑。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得知谭嗣同等六君子变法遇难的消息后,他悲愤不已,慨然作诗:赫赫谭君故,湘湖士气衰。惟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以此表达了他的惋惜与变革志向,而这一年,邹容只有十三岁。

  留学日本

  1902年,邹容自费留学日本,一到东京,他便被这里如火如荼的爱国救亡气氛所感染。于是,他改名为邹容,隐含从此容颜改变、脱胎换骨的寓意。他撰写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檄文《革命军》,也正式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可以说,改名是邹容重塑自我形象的重要标志,也是他短暂而光辉一生的闪亮起点。

  在日本时,邹容勤学苦读,革命倾向日趋显露,并结识了一些革命志士。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爱国活动,每逢集会也必参加演讲。他刚毅勇为,常争先讲演,陈述己见,其辞犀利悲壮,成为公认的革命分子。但一年之后,邹容被迫离开日本。

  那时的邹容以爱国者的身份出去学习,带着革命家的思想回到了祖国。1903年春邹容回到上海,后加入蔡元培、章太炎等人主持的爱国学社,积极参加拒俄运动等。

  《革命军》

  邹容在日本时,已着手撰写《革命军》,回到上海后,即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革命军》的最后定稿上。19035月《革命军》正式出版,章太炎为之作序,章行严(即章士钊)为它题签。《革命军》全书有2万多字,共分为七个部分,主张要进行近代的民主国家的政治体制,将革命奉为至高无上的事业。《革命军》为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敲响了丧钟,是一篇名副其实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檄文。此书一出,风行国内和海外华侨,销售达110万册,对鼓动清末革命高潮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革命军》的广泛流传,震惊了清朝政府。19036月,《苏报》因为宣传《革命军》而被清政府查封,章太炎等革命党人被捕入狱。邹容为与章太炎共患难,坚强地走进监狱,被判两年徒刑,这也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苏报案

  190543日,在中外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下,邹容不幸病死于上海租界华德路西牢,年仅20岁,而此时,离出狱之期仅70余日。

  198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对邹容烈士纪念碑进行修缮,邹容烈士纪念碑重新焕发光彩。立于碑前,回顾邹容的一生,记者不禁为其无畏于封建桎梏和伟大的爱国精神所震撼感动。

  2013619日,纪念邹容《革命军》发表110周年座谈会在我区举行。渝中是邹容出生、成长的地方,邹容是重庆人民哺育的英雄儿子。不断挖掘、传承、弘扬邹容的革命精神,对渝中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鼓舞士气、振奋精神的迫切需要,其革命精神更是我们世世代代传承的宝贵财富。

编辑:cqyz_liangzq
主题活动更多>>
微博
地方文明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