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委宣传部渝中区文明办主办
“我可能是假的”背后是呼唤真诚信
来源:渝中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25日
  “我可能领了假的年终奖”“我可能复习了假书”“我可能喝了假酒”“我可能交了假男朋友”……最近你的朋友圈、微博,有没有出现这样的文字或者表情包?新年伊始,“我可能是假的”便成为了首个流行语,并呈疯狂延伸的趋势,进入各行业和人群。(据华龙网)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才总结完2016十大网络流行语,2107年伊始,新的流行语又将登场了,真是令人目不暇接。或许这就是互联网时代更迭频繁、节奏快的体现。具体而言,“我可能是假的”现象,是吐槽文化新的表现形式,透过表现看本质,“反说正话”背后是对真诚信的热切呼唤。而这也正是共建共享文明诚信社会的题中之义。

  应该看到,网络虽然具有一定的虚拟性,但也是民意表达的重要渠道,网络流行语之所以能够火起来,除了自身的传播价值外,也与庞大的网民基数存在很大关系。近日,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如是看来,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我可能……假的……”现象的参与者、推动者。

  网络流行语来自生活,也“植入”生活。实际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可能……假的……”句式中找到存在感。玩游戏时,有人喜欢喝酒,发挥不好的时候,就把“锅”甩给酒:“我可能是喝了假酒”“假酒害人啊”……;旅游时,有人在西安看到了假兵马俑,画风令人颤抖。然后,“我可能看了假兵马俑”便流传开来;考试时,有的考生考得不理想,衍生出了“我可能复习了假书”“我可能拿到了假试卷”“老师可能划了假重点”等句子,配上苦恼的表情包,迅速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开……

  人无信而不立。“我可能……假的……”确实是火了,但我们对这一现象要有冷思考。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真与假,就应该像黑与白一样区分,不能混淆。“我可能……假的……”或许是我们无意的自我调侃,但其中部分也是社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价值歪曲等问题的现实投射,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归根结底,网络吐嘈现象不断是文化自信不足的表征之一。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夯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定力。我们不能让一些谣言借“我可能……假的……”现象传播,更不能让假丑恶在网络大行其道。读懂“我可能是假的”背后的真意,多些坦诚,少些套路,众志成城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才能推动网络空间进一步清朗起来,让互联网成为真实便捷的知识库、温暖可靠的朋友圈、文明理性的舆论场。(王曦)

编辑:cqyz_pengc
主题活动更多>>
微博
地方文明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