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委宣传部渝中区文明办主办
用贴心、创新、匠心医治《深夜食堂》的水土不服
来源:渝中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23日

  中国版《深夜食堂》自开播以来,便遭遇到口碑滑铁卢,电视剧本想以美食为媒,讲述暖心故事,但生硬的广告植入、部分演员尴尬浮夸的演技、缺乏“烟火气”的食物、厨房,让一众网友表示实在喝不下这碗“尬戏味儿十足,离生活又太远”的鸡汤。如今,无论是综艺还是电影电视剧,都喜欢从国外引入优秀IP、优秀作品,然后进行包装打造。但如何使这些影视“舶来品”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人的文化口味,实现外来文化的本土化融入?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贴近群众内心打造有“中国味道”的作品。外来作品的本土化过程中必须要切合实际,也就是“接地气”,才能更好地贴近群众内心、引起受众共鸣。以中国版《深夜食堂》为例,电视剧对日版剧情、人物、道具和台词完全照搬,精心布置的小酒馆完全让人看不出美食中的生活性,中国的专属味道、中国的市井人生一下变了味。很多网友在看了《深夜食堂》之后,纷纷表示所谓的深夜食堂,在中国其实就是“夜市文化”,是夜晚华灯初上时支起的塑料棚,小夫妻经营的路边摊,盛夏里的大排档。因此,“中国味道”的呈现不需要太多曲折离奇的情节和动人心魄的场面,“中国味道”是泡在平淡生活里的一丝味蕾的躁动,是陈酿于各色人群中的复杂的情绪,是散着热乎气儿的人生百味。

  用创新演绎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也是文艺创作保持生机的良方。近年来,《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我是歌手》在版权引进上的成功实践,掀起了影视行业大量引入国外版权和创作团队的风潮。但从综艺节目到影视剧的改编,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工作都由国外原版团队亲自操刀。在此过程中,很多国内团队就失去了创作的自主性和动力。《深夜食堂》中国版在拍摄时就邀请了日本版的编剧、灯光、导演等参与进来,因为日本方对“原味”的要求很高,所以中国版在内容上发挥的余地并不大,导致最后的成品水土不服。创新思维是文艺工作者必须拥有的内核,不懂创新的团队注定会面临收视疲软的困境,不会创新,只能逐渐被市场淘汰,被观众抛弃。

  用匠心孕育打动人心的作品。用工匠精神锤炼作品才能让观众“买单”。无论是影视“舶来品”还是自主创作的文艺作品,都必须注重品质的打造,文艺工作者必须有自己的人格修为,有“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责任担当。影视作品在表现故事情节时不能本末倒置,不能将大把心思花在植入广告场景上,应当注重对而作品自身的雕琢。不能粗制滥造,把本应触动人心的温情故事硬生生演绎成烂俗的煽情片段。只有匠心,才能获得人心。(王曦)

编辑:cqyz_pengc
主题活动更多>>
微博
地方文明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