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委宣传部渝中区文明办主办
文艺作品当与人民歌哭与共
来源:渝中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17日

  当艺术作品与人民贴近,勠力同心、歌哭与共,她就拥有了勃勃生机,当艺术远离人民、沦为“小圈子”的游戏,她就陷入了寂寥与枯索之境。只有那些反映了人民真实生活、真实愿望的作品,才能引起人民共鸣。

  人民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角。以影视作品为例,近期上映的电影《百鸟朝凤》呈现了以唢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形式在现代社会的困境,歌颂了老一辈人的坚守和新一代人的传承,在院线排片量极为单薄的情况下,凭借对“文化的在意”这一主题及写实的场景、贴近生活的情节获得大众口碑,跻身卖座文艺片之列。2014年陈可辛导演作品《亲爱的》以贴近大众的视角、真实深刻的题材、对人物感情和内心的细腻表现及演员炉火纯青的表演深深触动了大众,引发了全民对于“拐卖儿童”这一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此外,还有很多反映人民生活的影视作品,如《欢乐颂》中的都市情感生活、《失恋33天》中的小人物生活,《媳妇的美好时代》中的婆媳关系,《北上广不需要眼泪》中展现的生存压力,《蜗居》中反映的房奴现象,《北京青年》《奋斗》中讲述的青年人奋斗故事,《金婚》中包含的婚姻主题等,都凭借对民生的关怀视角,受到人民青睐。

  人民是文艺作品的源头活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艺作品从人民中获取灵感。杜甫眼观社会乱象,方有“朱门酒肉臭,路由冻死骨”的感慨;白居易接触穷苦人民生活现状,方得“卖炭得钱何所言,身上衣裳口中食”的嗟叹;鲁迅感知民生之多艰,才生“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发声。米勒的《拾穗者》《播种者》、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罗丹的《欧米艾尔》、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等等作品,从古到今、自中而外,人民,都是文艺作品的创作源泉。

  为人民当成艺术家的自觉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站在“人民创造历史”的角度创作文艺作品,是习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的鞭策和激励。在“泛娱乐化”的时代中,文艺工作者应当坚守文化责任、道德底线,以人民为创作导向,以传世之心,作传世之文,做到不唯利、不流俗、有襟怀、有担当。(王曦)

编辑:cqyz_pengc
主题活动更多>>
微博
地方文明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