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耀江北 致敬榜样】寻找“身边好人”系列㉟ | “最美护理员”守护“最美夕阳红”
十四载悠悠岁月,她从基层养老护理员干起,为老人洗脚、穿衣,面对失能老人,她瘦小的身躯背起老人往返于厕所之间。面对老人情绪不稳定时的打骂、抓挠,她默默消化,转身又无怨无悔地投入到工作当中。为了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养老行业,她公益教学,培养更多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她,就是仁爱养老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杨艳萍。
她说:“养老服务中心是有亲人、有亲情、有温馨和感动的‘家’。”作为老年人生活的打理者、身体健康的守护者,她视老年人的安全为己任,把老年人的健康当心愿,一路向前,用满腔的热情当好老年人“最贴心的棉袄”。她曾于2019年荣获重庆市“最美护理员”称号,2022年荣获“全国养老服务先进个人”称号,2024年获评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
坚守初心,献身养老事业
“我们中心现有85名老人,最小的70岁,最大的100岁,平均年龄85岁。”在石马河养老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杨艳萍。谈起中心内的老人,她的眼中满是温柔与熟悉,就像在讲述自己的家人:“李婆婆有糖尿病,餐食要专门制作;王爷爷有高血压,要定期监测……”每一个老人的健康状况与生活习惯,她都铭记于心。
回顾自己初入养老行业的经历,杨艳萍感慨道:“那时天天哭,哭了有半个月。”
19岁的她,刚从重庆城市管理学院民政管理专业毕业,怀着忐忑与期待,来到养老中心实习。然而,现实却给了她一个下马威。第一天的工作,就让她萌生了退意。杨艳萍个子不高,只有一米六,工作的那栋楼一共四层,每天需要不停地扶着五六位老人上下楼梯,一天下来,身体仿佛散了架,晚上回到宿舍,连换工作服的力气都没有。再加上来自甘肃的她听不懂重庆话,常常闹出“乌龙”,这让她倍感挫败。
但是一想到必须完成实习才能获得毕业证,她只得咬咬牙坚持下去。为了更好地与老人们沟通,她每天下班后主动向同事学习重庆话。渐渐地,她能稍微听懂老人们的需求,工作也变得得心应手起来。但她仍未想过留在养老行业,而这一切的转变是在3个月后。
在养老中心有一位来自山东的老爷爷,杨艳萍时常与他聊天,老爷爷常常谈起他们过去的艰辛,感伤道:“如今儿女长大了,自己却走到了养老院。”听着他的话,杨艳萍心里五味杂陈。她决定留下来,用自己的力量,为老人的晚年生活增添温暖。
成为一名正式护理员后,杨艳萍开始努力学习各种护理技能,从康复训练、医疗保健到日常穿衣,每一个细节都认真钻研。“不要小看护理工作,即使是抱老人这一个动作都需要有专业技巧在里面。”她说,护理工作看似简单,却处处需要专业技巧。2012年,她考取了中级护理员;2015年,她成为了高级护理员。为给老人更好的照顾,她还学习了大量心理学知识,关注老人的精神状况。
在技能与爱心的双双结合下,她成为了院里老人们最喜爱的“小棉袄”。
暖心照拂,成为老人依靠
2023年1月,养老中心内80多岁的成某娟突发脑梗,杨艳萍第一时间将她送往医院。得知老人的儿子无法前来照顾,她拖着发烧的身体,在医院里无微不至地照顾大半个月。虽然老人最终还是离世了,但杨艳萍的陪伴与关怀,让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获得了温暖与慰藉。
2024年夏天,78岁的老人李某琴高烧昏迷,突发糖尿病酮症酸症,蜷缩在床角瑟瑟发抖,杨艳萍彻夜为其物理降温。由于老人的儿子常年定居国外,治疗期间,杨艳萍每天下班后就立马前往医院,徒步两公里为老人熬煮药膳,老人大小便失禁,她凌晨三点跪地擦洗;老人抗拒输液,她像对待孩子一般哄劝,无微不至地照料直至老人出院。出院那日,老人攥着她的手呢喃:“丫头,你比亲闺女还亲。”
这样温暖人心的故事,在杨艳萍的14年养老生涯中不胜枚举。在这14年里,她不仅收获了老人的信任与喜爱,也承受了许多委屈。有的老人脾气暴躁,稍有不如意就出口骂人等情况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老人,她只能选择强忍眼泪,继续微笑工作。她深知,老人们的情绪波动往往源于内心的孤独与不安,她愿意用自己的耐心与包容,给予他们温暖与安慰。她说:“养老事业虽然辛苦,但我觉得很有意义,有种被需要的感觉。”
在杨艳萍的办公室抽屉里,存放着四五十位老人的身份证、医保卡、户口本、工资卡等重要证件,这些都是老人主动放在她那里的。“我们要买药、用钱这些呀,放在你这里才放心。”然而,这份信任却时常遭到老人家属的误解,甚至有些家属还会怀疑杨艳萍哄骗老人钱财。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杨艳萍都会耐心解释,用真诚消除家属的疑虑。她坚定地说:“我能理解家属的心情,不会生气。我有自己的原则,不会拿老人的一分一毫。”
今年春节前,更是有许多老人为了表达对她的感激之情,送来礼品。杨艳萍推脱不了老人的心意,只得将礼品折换成钱,充入老人的入住费中。她无奈地说道:“我一个月的工资全拿来充入住费了。”
杨艳萍的开朗与细心,让她成为了老人们心中的依靠。甚至不少老人当起了媒人,想将自己的侄儿、孙子介绍给她,她只得无奈地摇摇头婉拒。“其实老人的情绪就像小孩一样,和他们相处久了,我感觉很幸福。他们非常关心我,比如天气冷了,我早上穿个短袖来上班,他们肯定会问我为什么穿短袖,还会催我去换衣服。”
记者问及以后还会继续干下去吗?杨艳萍斩钉截铁地回答道:“会的。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别人难以做到的,甚至对老人的生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比如,在老人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能陪伴左右,给予温暖和安慰。”她用自己的坚持和付出,为老人的生活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公益教学,辐射更多老人
石马河养老服务中心现有员工37名,其中90%都是“70后”,只有杨艳萍一个“80后”。由于人手不足,养老中心采取“两班倒”的工作方式。白班从早上7点上到晚上7点,晚班则从晚上7点上到次日早上7点,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没有间断。
每天早上7点做好交接班后,杨艳萍便开始了忙碌的一天,为老人打针吃药、洗漱换衣,准备早餐。7点半是早餐时间,行动不便的老人需要推入餐厅或将餐食送入房间。早餐之后,杨艳萍则要开始清洁打扫老人房间,10点半又需要进行餐前准备工作,11点开始吃午饭,12点到下午2点午休,下午2点到3点起床,下午3点到4点是活动时间,下午5点半吃晚饭……她笑着说:“我们的工作如同幼儿园老师一样,都是照顾人,比较繁杂。”
这样的工作强度和环境,让很少有年轻人愿意从事养老行业。她对此忧心忡忡:“现在我国的老龄化严重,而我们的服务团队却不再年轻。未来的话,我们养老行业最大的危机,它不是钱的危机,而是人的危机。”
缓解这一危机,培养更多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是关键。为此,一到休息时间,杨艳萍就会到母校城市管理学院进行公益讲课,把自己在养老行业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分享给师弟师妹们。“我们不是伺候人的保姆,是延缓衰老的‘生命摆渡人’……”这是杨艳萍对师弟师妹最常说的话。
在杨艳萍的影响下,不少学生选择加入养老行业。来自广西的钟珑静,是一位“00后”,目前正在石马河养老服务中心实习,她说:“很感谢师姐为我们分享很多有用的知识。与老人真正接触之后,我才发现他们有很多可爱的一面。我以后也会留在这个行业,像师姐一样帮助更多老人。”
除了在学校进行公益教学,杨艳萍还常常前往辖区的14个社区养老服务站进行宣传。她说:“仅仅在石马河街道,就有4.6万余名60岁以上的老人。我希望更多人了解养老服务,期待更多年轻人加入这个温暖的行业,共同守护最美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