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江北文明网 > 文明评论

志愿服务 一抹文明的暖心色

发表日期: 2020-12-06
责任编辑: 王 青云

  泱泱华夏大地,五千载文明历史。“文明”一词初见于《易经》,它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与适应的总和,是我们崇德向善,问鼎高尚的精神追求;于当代而言,“文明”是一种社会进步的状态,是山明水秀的生态之美,是举止高雅的仪态之美,是真诚友善的心灵之美……文明更是一座城市综合美的最好显现,是每一个城市人都应竭力营建、维护与共同受益的生存佳境。2017年,重庆市江北区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这既是一份肯定与认可,更是一个崭新起点,一股前进动力。一年来,乘着这缕东风,江北的各项建设尽向着文明灯塔扬帆进发。途中,有风雨兼程的曲折与坎坷,更有人民群众认可到心的进步和收获。而这其中最令笔者为之点赞的便是那如雨后春笋般萌生壮大的志愿者队伍,那如火如荼般开展的志愿服务。这个新时代里,志愿大军的爱心之力无疑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强大正能;那一件件送到最需要者身边的志愿服务无不是太阳底下最温暖的色彩,烘干生活的湿冷,驱散着心灵的阴霾。

  这是一位将中华传统孝道与雷锋精神刻入心魂的普通私企职员,却在每一个本该与家人团聚的周日默默做着一件并不普通的小事。刘心华要驱车去定点志愿帮扶的残疾空槽老人陈远芳家中照顾她一日生活起居,为她办理必要的外出事宜。买米、买油、洗衣、剪指甲……在刘心华眼里,她只做了一个年轻人举手能为的起居小事,而老人看她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当人问起刘心华为何要坚持做志愿服务时,她只坦言:“谁没有老的一天,谁家的老人不是老人,把业余时间付出给需要帮助的人总比消遣了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学,作为影响国人最为深厚的思想基因一直留存于中华文明的血脉之中,随岁月流转,生生不息;而今这至孝至善的孔孟之道以朴实无华的面目言表于一位最普通人之口,却显得那样的真切感人,弥足珍贵。刘心华的志愿服务或许只能帮助一位老人安享桑榆之乐,而这份善心却并不微小,它所折射出的人性之光乃是城市文明卷轴上的一道至美图景。

  在江北这片并不算辽阔的土地上,不但穿梭着如刘心华一般以向善助人为乐的闪亮身影,还活跃着一群致力于群众性文化的挖掘与传播,地方性文化遗址的探访与保护的文化志愿者。姜孝德便是其中的一员。两年前在文化馆退休的他依然不愿离开自己从事几十余载的群众性文化事业,在社区群众中间,在有志青年中间,在广大文学艺术爱好者中间一次次开展公益性文化讲座,带领大家去寻访那些即将淡退于大家视野之中的文化遗迹。他将毕生的文化积淀凝成光环,感染与照亮更多心灵。爱一事,择一业,终一生……正是有许许多多如老姜一般对文化、艺术事业挚爱与坚持者,才让更多的人能够聚拢与沐浴在文化的温润之光下,才让江北文化春风化雨。

  其实,在江北“创文”成功的一年里,在与我们插身而过的陌生人、熟面孔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绿丝带”、“红帽沿”……他们或在街镇、社区的宣传引导下,或在亲友的同化带动下,或在志愿服务的感染激励下,成为志愿群体的一员。他们或将满腔热忱投身于社区平安建设的日常维护,或将点点光热去点亮更多人的环保意识,或将一颗温柔怜爱的心奉献给严寒冬日里无家可归的宠物们……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如何放大生命的价值却有千万种可能。生命不怕平凡,但惧平庸;不惧绚烂,但耻空放。从平凡的志愿者们笃定而微笑的眼眸中,笔者看见了被无限放大的绚烂光晕;而这光之源来自于生命纯美的本性,来自于人间的爱与善,来自于城市文明最为暖心的映射。

  当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度一次又一次催动着人们生活的节奏,当人口老龄化的阴影无声无息地渐渐逼近城市的方方面面,当科技与科技所带来的新奇、便利与快捷不断地刷新着城市的容颜和城市人认识世界的视野;我们更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精神文明高度,更需要蕴涵在民族精神中的至真、至善、至美去温暖他人,照亮自己。在江北大地上,正有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成为光荣的志愿者,正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在一件件并不瞩目的小事中播撒爱心,传递高尚,用自己的选择与坚持点亮生命的微光,夯实前进的路途。而这,正是江北文明水平不断提升的生动显现。

  作者: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