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委宣传部   重庆市文明办   主办
首页 > 聚焦重庆 > 正文

李祥刚:“船老壳”上“摆渡人” 坚守讲台17年育人上百不言弃

来源:
字号:
[小]
[大]
【打印】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李祥刚,男,1964年8月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后坪乡前峰村长溪村小教师。长溪村小位于乌江悬崖边上,这里前有乌江横断,后有大山阻隔,三面临,形如一艘驶向远方的渡船,当地人称之为“船老壳”。在这里,无论走山路还是水路,到周边任何场镇,去来一趟都要“杵”到天黑。也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李祥刚已连续坚守三尺讲台17年,“摆渡”了100多名学生。李祥刚曾获评“重庆好人”。

  临危受命:“你是‘秀才’,你能行”

  走进长溪村小,李祥刚正在给唯一的学生——7岁的徐冰上课。

  “身穿黑袍子,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你猜猜这是什么动物?举手回答!”

  “是乌鸦!”

  “对,我们今天复习13课《乌鸦喝水》。”

  李祥刚让徐冰读完课文,给她听写了生字生词,他告诉孩子要学习乌鸦爱思考的好习惯,还要懂得知恩图报,不忘帮助过自己的好心人。

  当夕阳的余晖斜射进教室时,已是放学时间。

  送走徐冰后,李祥刚斜倚校门,看着新修的水泥路上斑驳的树影,思绪慢慢回到了31年前……

  船脑壳的穷,源于土地贫瘠、大山阻隔,教育资源匮乏,老师像“换碓嘴”(指老师换得快)。

  1982年又一个老师调走了,村主任黎万庭一直目测谁来接替。

  经过深思熟虑,他找到在地里劳作的李祥刚:“学校没得老师了,要办不下去了,你看怎么办?”

  “学校怎能没老师呢?高年级嘛可以‘扎学’(指住校),低年级的一天走最少要走6个钟头,那怎行?”李祥刚捏着挖红薯的锄头,将锄把顶在下巴上,眼睛里忽闪忽闪,也为学校没有老师而犯愁。

  要不你来代课?”

  “我读个初中毕业,哪儿‘拿’得住?”内心里十分惊喜的祥刚连连摆手。

  “目前在村里的唯一你算个‘秀才’,你不代课,你忍心眼睁睁看着你的弟兄姊妹全变成‘睁眼瞎’?不会的可以学嘛。”

  就这样,李祥刚站上了三尺讲台。

  离开讲台:迫于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

  当时,对于代课教师,县乡两级财政不拨款,工资全由村上自行负责。

  村上没有经费,村里开会决定,由村民出粮食抵学杂费和教师工资,李祥刚的工资全由学生家里承担。

  30多个学生,每年人均70斤粮食一年就能投2000多斤粮食,一家人吃饱应该没得问题。李祥刚经过盘算,觉得教书比在家务农划算。

  “30多人,三级‘复式’,工作量可想而知。”李祥刚边教边学,白天上课,晚上备课、改作业,并自学文化知识和教学方法,还不时向中心校的老师请教,上起课来越来越得心应手。

  但现实却与想象相差甚远,在物质和精神双重贫困的夹击下,不少家长宁愿让孩子辍学,也不愿拿出粮食供孩子读书。

  “各人屋头都吃不饱,哪有粮食交学校?”“只有鼎罐煮莽莽(当地方言,泛指食物),哪有鼎罐煮文章?”眼看教书养不活一家人,次年,李祥刚不得不挥泪离开船脑壳,离开他心爱的讲台,与妻子侯春香外出打工

  在此后长达23年的时间里,李祥刚辗转广州、浙江,干过建筑工、上过流水线,最后在浙江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归去来兮 三尺讲台一站就是17年

  2006年秋,李祥刚回村处理家事,在村小门口偶遇黎万庭。

  看到意气风发的李祥刚,黎万庭欲言又止,半天憋出一句话

  刚娃子,有个事情想跟你商量下,学校又没得老师了。我晓得你在外头过得好,你看能不能帮忙几天课,等新的老师来……

  一边是厂里每月2000多元的高工资,一边是一个月500元的代课金,这一次,李祥刚有些犹豫,没有立即答应。

  回到家中,辗转反侧的李祥刚,眼前浮现一双双渴望知识大眼睛以及黎万庭鬓角的白发和恳求的语气,李祥刚终于做出决定——重回三尺讲台。

  这次,李祥刚一上讲台就是17年。他还通过“代转公”考试,成为一名在编教师。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每逢学期开学或重大节庆,升旗仪式必不可少。升旗仪式上,国旗下的讲话永不缺位,爱国主义和励志教育是李祥刚经常讲的内容。

  无论学生多还是少,李祥刚总是激情满怀,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将来离开船脑壳,去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

  不管“一人一班”“两人一班”,还是“两级复式”“三级复式”,李祥刚均做到“备、讲、批、辅”,从不草率。

  17年来,他先后教过100多个学生,不少人通过升入高一级的学校,一步步走出了大山。

  为何这些年一直坚守在“船老壳”?李祥刚的回答是:“我作为土生土长的‘船老壳’人,这条船我不来撑,谁原来撑?”

  可如今,眼睛已有些老花的李祥刚即将退休,但是寨子里有两个孩子秋季就该读学前班。望着乌江边上起伏的山峦,他一定要坚守到接班人出现的那天。

责任编辑:杨山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