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委宣传部   重庆市文明办   主办
首页 > 区县工作 > 开州区 > 正文

开州区:涵养文明乡风 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
字号:
[小]
[大]
【打印】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开州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实施移风易俗、文化惠民、非遗传承等活动,持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赋能乡村振兴。

  一、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一是“立”硬制度。制定印发了《关于“无事酒”、大操大办等不良社会风气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系统梳理3个方面问题,明确9条整治措施。修订完善《规范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嫁娶事宜暂行规定》等制度,明确报备审批、违规处理等规定30余条。查处违规操办婚丧喜庆事宜问题3件3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人,对2名履责不力的领导干部实施问责,有效劝止“无事酒”133起。二是“管”全过程。指导全区535个村(社区)完成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重新修订,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约束范畴。进一步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基层自治组织,制定完善红白理事会章程,发动5500名无职党员认领“无事酒”劝导岗,总结出广泛说事、定期晓事、上门话事、组队劝事“四事劝导法”,持续发挥宣传劝导作用。三是“引”好风尚。组织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巡礼”移风易俗主题宣传,刊播新闻报道51条,发布宣传标语3700余幅,发放宣传资料11.7万余份。村(社区)通过群众会、院坝会、主题宣讲等方式向群众宣传禁止操办“无事酒”,杜绝大操大办1200余场次。

  二、实施文化惠民,丰富精神生活。一是完善文化服务设施。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实现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覆盖,建设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33个、农家书屋427个、乡村文化广场39个,发展注册群众性文化团体140余个,每年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项目60余个,文化共享工程实现全覆盖,全区基本形成“社区15分钟”“农村30分钟”文化圈。二是强化乡村文化供给。把群众“要文化”和“送文化”“种文化”结合起来,广泛开展送文化下乡、送欢乐下基层,持续实施“文化进基层”“戏曲进校园”等惠民文化活动,举办“农民运动会”“坝坝舞比赛”“院坝故事会”“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900余场次,服务群众80万余人次。三是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围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巡回展演《瑞兽金狮》《满月山歌》等传统民俗节目,让传统节日更富人文情怀,让农民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感受到浓郁的乡情乡味。创作《人勤春来早》《军神刘伯承》评书、音乐、小品、微视频等文艺作品等50余个,组织文艺志愿者开展文艺演出活动4000余场次。

  三、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加强非遗保护。申报非遗保护项目85项,确定非遗传承人14人,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5个,生产性保护基地4个。将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相融合,开发以冰薄月饼、汉绣、水竹凉席、泥塑技艺4个非遗项目为教学内容的课本活页教材。搭建非遗冰薄、非遗汉绣、非遗水竹凉席、非遗泥塑“大师工坊”,引入4位非遗传承人和13位技师参与教学管理,开设非遗技艺学习班13期,培养非遗创新人才400余名。二是发展非遗产业。建立“非遗+产业+企业”的经营模式,实现非遗产品年产值到达3个亿,解决就业近万名。建立传统手工艺作坊、再现传统技艺,打造乡情陈列馆,让群众通过“吃、带、玩”参与文化体验,让“非遗”活起来。三是展示非遗成果。建设江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园区,围绕宫廷皮影、碑刻拓片等历史文化遗产复制开发一批文创产品。“开州汉绣-山茶花开套组”“开州汉绣‘开’字台灯”“醉再醉牛肉礼盒(毛毛牛肉)”、香椒牛肉等4款产品入选《中国好礼产业促进计划2023-2024年度推荐产品名录》。

责任编辑:杨山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