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委宣传部渝中区文明办主办
大溪沟“寻道”
来源: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6日

大溪沟“寻道”

 

  ■胡雁冰

  走进重庆母城渝中的大溪沟街道,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定是巍峨典雅、富丽堂皇的重庆人民大礼堂,以及造型别致的三峡博物馆等重庆的标志性建筑。

  以礼堂和博物馆为背景打卡照好相,欣赏完大礼堂前面广场上神态安详的和平鸽,你不妨转到大礼堂背后,去看看马鞍山的良庄及张家花园的巴教村等“民国风”建筑。

  建筑是活着的历史,也是可以触摸的时代记忆。

  在我抚摸那些建筑,在我走过当年连接山上和山下的那些生活通道——“山城步道”后,啧啧惊叹之余,我忽然发现我是“寻道”来了。

  (一)

  马鞍山因形似马鞍而得名。

  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布“迁都宣言”,重庆成为战时陪都。

  从1938年开始,重庆陆续迁来一批“下江人”。他们或身着长袍马褂,戴着瓜皮帽;或身着挺括的西装,拄着文明棍;或身着剪裁得体的旗袍,说着吴侬软语……男人潇洒倜傥,女人温婉可人。让长期身居内陆的人们大开眼界。

  自然也有一些在全国知名的政治家、文化人、经济学家、律师、商人等等来到马鞍山,使这里逐渐成为当时重庆重要的思想文化和政治意识的发源地,此地也因此而驰名。

  2016年,马鞍山区域被列为重庆市28个传统风貌街区和渝中区10个传统风貌区的重点整治项目之一。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重庆久裕钱庄经理李正铨买下了这里的地皮,修建了三栋小楼,自上而下,分别以他三个儿子忠良、忠孝、忠厚起名“良庄”“孝第”“厚庐”。主人是把对子孙寄予的厚望通过传统文化时时予以提醒。

  前清进士、留学日本回国参加辛亥革命的沈钧儒先生,就在这时住进了良庄。他是抗战时期著名的民主人士,解放后曾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主席等。

  1935年他与宋庆龄等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1936年5月31日,全国20余省市60多个救亡团体和十九路军代表共70余人在上海集会,宣告“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正式成立,发表《抗日救国初步政治纲领》,号召全国各党各派停止军事冲突,团结合作,建立统一抗日政权,以团结全国力量,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但此行为却触怒了当局,蒋介石下令逮捕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等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

  在沈家旁边的28号楼,是当时中共南方局外事组的办公地点。因此,周恩来、叶挺、王若飞、王炳南等共产党领导人,和冯玉祥、于右任、田汉、郭沫若、沙千里、张申府等国民党要人及一些民主人士,成了沈家的常客,一起探讨时局问题,寻求解决办法。

  马鞍山,无疑孕育和蕴藏了“民主”之道,值得好好回望。

  (二)

  在马鞍山,还有人住过,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风景谈》。他就是笔名茅盾的沈雁冰先生,1940年11月下旬也来到了这里。

  1941年2月,他在离开重庆前,转移至离重庆约二十公里的南温泉,在那里写下了后来进入语文课本的《白杨礼赞》等六篇文章。他的《子夜》《林家铺子》等作品也成了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必读书目。

  当我仰慕那些获得中国文学至高奖项“茅盾文学奖”的作家们时,就会想到马鞍山。这里何尝不是中国文学的领航地之一?

  沈雁冰不仅写作,还和郭沫若、老舍、臧克家、何其芳、艾芜、柳青等人一起,积极参与了1938年由周恩来、孙科、陈立夫倡导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活动。可以说矛盾先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在今天的张家花园65号,青砖砌成的院门上方写着两个繁体字:棫园。那里就是当年全国的文艺中心,也是全国抗战宣传活动的中心。

  沿马鞍山山势缓缓登临,在张家花园步道慢慢徜徉,我发现可以细细感悟“文化”和“爱国”之道。

  (三)

  也是在张家花园步道上,有一所特殊的学校。它是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先生于1925年创立的“中法学校”。在这里,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地区第一所干部培训学校;1926年1月重庆最早的党组织——中共重庆支部在此建立,冉钧任书记;1926年2月,杨闇公等人成立四川党组织的统一领导机关、中国共产党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中共重庆地委,杨闇公任书记,冉钧、吴玉章分别负责组织和宣传工作。

  这里是当时的先进青年寻求革命道路的开始,也是唤醒更多的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出发地。

  (四)

  1932年,原国民政府四川省主席王缵绪在此建“重庆市私立巴蜀小学”(1933年更名为“重庆市私立巴蜀学校”),并公开发表了《重庆私立巴蜀小学校宣言》——创造一个新的学校环境,实验一些新的小学教育。

  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民主建国会创始人黄炎培,在巴蜀学校的创办中,把“劳工神圣”“双手万能”“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育思想,融入巴蜀学校的骨髓中。

  公而忘私、正大光明、诚实不欺、朴实无华,这个由卢作孚、康心如、何鲁共同定下的“公正诚朴”巴蜀校训,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作词的校歌,1940年9月29日,周恩来在学校露天操场作《国际形势与中国抗战》的演讲,以及老舍、郭沫若、邵力子等先辈举办的数十场抗战演讲等等,无不持续影响着、激励着、培育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勤学多思,正义担当,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今天由四根白色罗马圆柱和横梁构建的校门依旧矗立在那里,告诉人们,百年教育之道还可以借鉴、仍应得到尊重……

  作者简介:胡雁冰,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发表有小说、散文多篇。

vv
编辑:cqyz_liangzq
主题活动更多>>
微博
地方文明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