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委宣传部渝中区文明办主办
抗战大后方的公路建设
来源:渝中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19日

  在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近日展出的《抗战大后方公路交通掠影——馆藏照片展》中,100多幅珍贵的老照片,生动地展示了抗战时期,广大民众克服种种困难,齐心修建公路,支援抗战的历史场景。

  整修公路畅通大后方运输网

  《重庆抗战史:1931-1945》中介绍:“日本咄咄逼人的侵华态势,威胁到国民党的生存,因此,蒋介石把开发西部、在西部寻找抗日战略基地提上了日程。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公路交通居于最突出的地位。”1935年以前,四川虽然已有公路近3000公里,但是大多因不合规范,无法使用,重庆行营制定《整理四川省已成公路实施办法》,规定以成渝线等五大干线为整修重点。据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编研员赵勇介绍,成渝公路总长400多公里,公路整修后成为当时运送军用物资的重要通道,是大后方最重要的一条公路和运输大动脉,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除成渝公路的整修外,1935年,重庆行营还下令赶修川湘公路。“川湘公路计划在湖南境内与湘桂公路相接,形成从四川直通北部湾出海口的川桂公路。”赵勇说,川桂公路于1935年11月分段开工,1937年1月,各路段陆续完工通车,抗战初期国际援华物资主要依靠这条公路从北部湾运到重庆。同时,川鄂路渠万段(渠县—万县)、川青路绵江段(绵阳—江油)、川陕路成七段(成都—七盘关)、川康路成雅段(成都—雅安)均在1937年抗战前夕建成通车,初步构筑起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公路网。

  国际通道建起大后方生命线

  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修筑一大批公路与周边地区连片成网的同时,还修建了滇缅公路等国际公路,加强了国际间的军事运输。

  “滇缅公路东起云南昆明,西出云南边境畹町,与仰光公路相接,全长963公里,是抗战时期为了抢运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而修建的国际公路,1938年8月底通车。”赵勇告诉记者,滇缅公路是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一条国际通道,因为当时缺乏机械设备,所以工程几乎全部依靠手工劳动完成,无数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且,滇缅公路还曾一度遭到日军破坏,是中国军队的浴血反击,夺取战略主动,才得以重新打通滇缅公路,恢复了中国对外的国际交通。赵勇说,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以及中印公路组成的运输大通道,支撑着中国抗日战场全部战备物资以及大后方的经济供应,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生命线。

  血肉之躯修筑战略险道

  赵勇说,1938年,日军先后占领了中国大半国土,我国东南沿海对外出口完全被切断,此时援华物质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已于1938年8月全线通车,但进入四川特别是战时首都重庆需绕道贵州,为此修建一条更加快捷的从云南进川通道便日益迫切。

  1938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以“开发边区,拓取资源,充实抗战力量”为由,下令修建乐西公路。1939年8月,国民政府先后从四川省及西康省36个县,征调组织24万民工,日夜奋战,限时两年抢修通车。其中,汉源县境内蓑衣岭至岩窝沟约25公里段,是全路工程最艰险的路段,抢修民工达2万余人,以伤亡3000多人的代价,用血肉之躯修筑成这条战略险道。

  “乐西公路1941年建成通车,起自四川乐山,止于西昌,全程525公里。”赵勇介绍,当时主持乐西公路修建的交通公路总管理处处长兼施工总队长赵祖康在乐西公路通车时,亲书“褴褛开疆”。

编辑:cqyz_pengc
主题活动更多>>
微博
地方文明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