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委宣传部渝中区文明办主办
城市高中体艺特色 多元育人模式的实践德育研究
来源:渝中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16日
   重庆四十二中“爱物知恩,节用惜福”主题活动案例

  一、活动背景

  当今中国,全球化和信息化不断加快,社会进入了多重转型的时代。社会的转型,文化的多元,价值的多元,既给中学德育带来了改革的强大动力和发展的无限生机,也使中学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我们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当我们在开展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的讲座时候,学生在准备下周的圣诞节;当我们在教育学生勤俭时,他们回应节约太老土,超前消费才是明智选择;当我们在做道德讲坛说到维护集体利益时,他们却说捍卫自己的权力更重要,当我们告诉他家庭很困难仍要感恩父母,他们却说我宁愿不要这个父母。

  面对学生的种种“反驳”,学校反思,作为重庆核心城区的体艺特色重点校,学生的消费观日益多样化、超前化、现代化,其中也不乏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再者学校的体艺学生数量多,体艺生大多思想活跃,且崇尚自由,行为较为叛逆。这些孩子对传统文化说老土,对大众主流文化不屑一顾。怎样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的精英文化与非主流的大众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因差异而引发的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怎样引导学生在绚丽多彩的多元文化中,充分发挥主体性,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于是我们设计了一学年的主题活动“爱物惜恩,节用惜福”。

  二、活动实施过程

  (一)活动实施前进行问卷调查

  利用调查问卷,对全校近20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反映大部分学生是有节约心,知恩心,但对于感恩陌生人,大部分学生表示不理解,对现阶段幸福感,也有小部分表示不够幸福。

  通过意识和行为问卷的比较发现,学生虽有一定意识,但要转化行为,还有一定距离,需要系统的引导和鼓励。

  (二)寻找问题所在,培养爱物节用意识,用制度育人和环境育人,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学生是在个人思想意识的引导下来完成自己的行为活动的,所以,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节用”,“为什么要节用”。学校利用升旗仪式和班会课作为主阵地,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身边的浪费现象。学生在寻找和发现问题的时候,可以深化节约和感恩的内涵,发现节约时间、节制人性等概念,从而形成班级公约,这也有利于各班良好班级文化的形成。

  学校德育工作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基本生存技能的习得,所以用制度育人,加强常规管理也是约束学生行为,培养学生正确行为的必要途径。我校加强常规考核,新增两项管理:学生干部对教室无人状态下电灯、电扇和空调关闭情况进行检查;学生干部也对食堂就餐情况进行督查,提倡“光盘”行动,食堂改变粗放管理,改为精细化打饭,以方便食量小同学的需求。

  环境育人,在班级和校园设置自助书吧,书充实在校园里,漂流在全校中,让学生明白一本书的价值,分享即是节用。同时利用标语、飞扬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阵地全方位的进行宣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有利于熏陶、侵润学生的内心。

  (三)开展创新活动,活动育人,培养友善感恩意识,实现道德内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德育教育中,学生能做自己的事情,能发现自己的问题,能思考的问题独立完成,达到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学做合一”。借助学生喜爱体艺活动为平台,活动育德,实现道德内化。开展环保服装设计大赛,学生利用旧物改造,发现生活之美;开展“我为文明代言”摄影比赛,主动发现生活之善,在无形中形成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好少年;开展环保手工作品制作比赛,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变废为宝。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接受美育和智育,提高了美的欣赏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深化了爱物节用意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还让他们获得一颗敬畏心。

  弘扬传统文化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利用庆祝纪念日来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将知恩惜福的观念内化在学生心中。校团委组织学生代表、新团员在清明节和11.27烈士殉难日到歌乐山烈士墓,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和对先烈的缅怀,有助于唤醒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建立正确道德观。在教师节,学生社团手工制作社将自己做的丝网花送给老师,让学生和老师得到别样感动。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我校设计了一系列活动,组织学生聆听东方讲坛讲师邓玉平 “重走长征路,重温红色心”报告会,“长征精神伴我成长”演讲比赛和带学生重走渝中革命路。从了解历史、走进历史到体验历史,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峥嵘岁月,从而激起他们的感恩心和惜福心。节日所表现出的崇尚劳动、感恩生活等传统美德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多得的民族优秀传统精华,对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

  (四)课程育德,角色转换,深入养成学生生态意识。

  道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不断巩固的过程,需要学校、家长、社会的各方面努力和配合。我校立足学生生活实际,挖掘各种教育资源,在学生心中种下一颗颗枝繁叶茂的善美树,唤醒学生的爱物心,激发他们的节用心,让学生用感恩心去做人做事,用惜福心去待己待物,用生态的眼光去积极生活。

  课程育德。把文化课,选修课和活动课同时开展,在课程中,让学生从一个旁观者、参与者转化为一个承担者、实践者,让青年学生承担起责任,并带到生活中。

  非毕业年级政治、地理老师进行环保主题必修课,《地理中国》选修课及“感恩主题”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学生从专业角度增加知识,认识到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活动课主要是我校社团活动,本学期从30多个社团里重点打造了几个精品社团配合主题活动。依托学校 “巧手坊”手工制作社,开展手工制作活动,邀请到大溪沟街道华福巷“邢孃嬢手工服务队”对学生进行培训,把生活中的废弃物品进行改造。依托环保社,外出考察调研考察,如去水厂考察学习。

  依托志愿者社团,组织学生中秋节慰问大溪沟社区孤寡老人, 到龙头寺公园义务除草。这让同学们有了体验式教育,激发了他们的关爱之心。从老师带队到同学们自发去和老人聊天、做家务,从关爱生活中陌生人到关爱自然,越来越多的同学不再只是当思想者,而是作为行动者投入到志愿活动中。志愿者社团牵头,与西藏昌都察雅县中学结对子联谊。用图片资料的展示,让同学们看到察雅中学的环境艰苦,从而反观自己的幸福。校团委学生会发出帮扶的倡议,同学们自发捐助旧衣物、文具和书。与察雅中学同学开展“互写一封信,共读一本书”活动 ,将帮扶活动转化到生活中,并持续延续下去。

  三、主题活动取得的成效

  学生从爱物到保护,从知恩到感恩,从节用到惜福,通过活动使学生将节用惜福的意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学生形成了自我行为的约束,从学生检查情况来看,反馈良好。食堂光盘行动顺利推进,浪费现象大大减少。学生能主动投入到活动中去,校内的环保服装设计大赛,“我为文明代言”摄影比赛,及环保手工制作比赛,参赛作品数量多质量高;区内活动《生命之水》征文获奖:一等奖1篇 二等奖1篇 三等奖3篇;《生命之水》绘画获奖:一等奖2篇 二等奖4篇 三等奖8篇。学生在节日中为感恩家人,如心理心活动中,学生拉着家长真情表白;在节日中感恩师长,如教师节送自己制作的手工花,成人仪式中的深情鞠躬。更可喜的是,学生愿意献出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需要的人,甚至是陌生人。如学生把去大溪沟社区看望孤寡老人的活动发展变为自发行动,并坚持下来,在向西藏昌都察雅县中学捐献爱心包裹活动中,据统计2016年11月共捐献171个包裹,一千余件物品。

  通过主题活动,让我校的德育工作思路更加明确,让我校的德育理念得到践行,让学生在多元育人模式下得到自我发展和提升,让学生在书香浸润下成长,让学生成为爱国、友善、感恩的文明公民。

  四、主题活动价值分析

  (一)切实发挥核心价值观熏陶作用,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中学生价值观的培养离不开学校价值观的潜移默化,特别是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激励和引领作用。在建设和谐校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相联系的,通过主题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社会、学校氛围的和谐、民主、文明。当然这也离不开每一个人的爱物节用意识,友善感恩意识、创新意识和生态环保意识。这些主导性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内化为他们内在的信念,才能让他们真正做到友善待人、甘于奉献、敢于创造、长于规划的新时代公民。

  (二)让德育内化、生活化、常态化

  德育之目的在于使人向善,在于主体的自由自觉的道德行为。对学生品行的培养,通过灌输与强制是不可能获得理想效果的。此次活动我们分四个板块,通过深入调查后发现问题,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从用制度约束、用环境感染到用活动培养、让德育内化于心,最后用社团活动和志愿服务,让学生完成角色转换,变被动为主动,把意识转化成行动,让德育活动走进生活,并长期坚持下去。

  德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只有内化于心,把它变为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目的。

  (三)促进多元育人模式探索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校进行了多元育人模式探索。所谓“多元育人”,就是在学生多元智能、多元个性的基础上,通过多元课程、多元策略和方法、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多元素养的发展,实现学生多元成才。此次主题活动的开展将进一步推进我校多元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促进我校体艺特色与文化教育、 学生、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编辑:cqyz_pengc
主题活动更多>>
微博
地方文明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