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委宣传部渝中区文明办主办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细微处显成效
来源:渝中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16日
   人民小学“爱物知恩·节用惜福”主题实践活动案例

  [细微处显成效]

  “这树上是什么呀?红色的果子可真好看。”一年级的小朋友看到校园的石榴树结出了红红的果实,围着果树又叫又跳。可没有一个小朋友去摇动树枝。“学校的树木不能随便去摇。”“我真想摘下来啊,可……还是长在树上好看。”大家互相提醒爱护校园花草树木,做一个静静欣赏的好孩子。

  “老师,您好!同学,早上好!”早上,所有学生进校门都与值周中队同学、值周老师问好;“老师,您好!”课间,无论走到哪里,校园里都会听到动听的问好声。向他人主动问好,学会问好礼节,做文明学生,成为了孩子们的一种习惯。

  “同学们,午餐时间到了,请大家做到文明用餐,积极响应光盘行动。”每天中午,午餐铃声都会准时响起。你不乱倒饭菜,我吃多少舀多少……孩子们每一天都在践行光盘行动。

  ……

  这些都成了校园里最美的风景,但最美的风景绝不仅仅只有这些。自“爱物知恩·节用惜福”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学校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才会从这些点点滴滴的细微处见成效。

  [大处着眼]

  我们充分认识到“爱物知恩·节用惜福”主题实践活动,是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儿童少年崇尚节约的良好风尚,培养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意识,养成节俭节约美德为目的的重要活动。让节约粮食、尊重劳动、爱物知恩、珍惜幸福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是此次活动的重要内容。

  同时,我们又在思考,任何一项主题实践活动,一定不是开展一次或多次活动就能形成效果,也不是轰轰烈烈地“眉毛胡子一起抓”,一定需要从大处着眼,对整个主题活动进行系统、整体性思考,并进行顶层设计,让主题活动成系列。 基于“爱物知恩·节用惜福”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结合学校和小学生实际特点,我们从大处着眼,将“爱物知恩·节用惜福”分解为爱护公物、懂得感恩、勤俭节约和珍惜幸福四个指标,并分别作出细化,让每一项指标能落实到学生具体的行为。

  1、爱护公物

  具体细化为“四不”:不践踏花草,不攀爬树木,不损坏桌椅或设备设施,不在墙上乱涂乱画。

  2、懂得感恩

  具体细化为:尊敬长辈,主动问好,学好家务;积极参与关心他人、热爱集体、回报社会的公益活动。

  3、勤俭节约

  具体细化为:不乱倒饭菜,节约水电,重废物利用与回收;不用一次性物品;出行多坐公共交通工具。

  4、珍惜幸福

  具体细化为:热爱生活;分享自己的快乐;体会和感受美好的幸福生活;做一名阳光开朗的好少年。

  [小处着手]

  任何一次主题实践活动,实践最为关键。只有学生真正行动、参与和体验,才能让实践活动富有成效。有了大的目标作指引,我们通过“三途径”、“四结合”、“两评价”等机制,促进实践活动“小而实”地推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贴近实际的师生教育活动,让学生从小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形成热爱劳动、感恩惜福的校园文化。

  三途径

  2016年9月1日,《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正式实施。《条例》确立了家庭尽责、学校指导、社会参与和政府推进的原则,同时,分层次设置了家庭教育的组织协调机制。还规定了父母应当言传身教,努力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等。各中小学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制度,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为家长提供科学的家庭教育咨询服务。我们的实践活动同样应该以学校、家庭、社区为三个重要途径,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形成“三位一体”的有效途径,保证实践活动深入落实的开展,真正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1、学校——重要园地

  学校作为重要园地,除了积极营造氛围,形成校园文化的同时,

  还需对家长和学生进行引导。因此,我们加强活动宣传,制作主题实践活动媒体公益宣传片,在学校广播站、网站、微信、QQ群等进行宣传播放;组建活动志愿者宣传小分队,利用上学放学期间、升旗仪式、大队集会等,向师生、家长发放宣传册和普及读物;完善校园各项温馨提示牌,在校园内张贴主题标语、公益广告,通过主题展览、宣传橱窗、黑板报、校园网络专栏和班级班牌、手抄报等方式积极宣传实践活动。

  2、家庭——首要阵地

  家庭是孩子品行养成的首要阵地,是爱护公物、懂得感恩、勤俭节约和珍惜幸福四个指标得以落实的关键。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孩子。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和家长沟通,取得他们对本次实践活动的认同和支持。

  一方面,通过宣传和主题活动,我们让家长明确我们的目标,每一个目标需要孩子表现出哪几种行为。另一方面,我们始终围绕“爱护公物、懂得感恩、勤俭节约和珍惜幸福”开展活动。以“最美的童年,最好的家风”为主题开展和引领家风建设,引导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开展从学校到家庭的“金点子”征集活动,让全校师生、家长都能通过微信、QQ群方式及时向各家庭介绍好的做法;倡议各个家庭参加“全球熄灯一小时活动”;在家庭推广庄重简朴的拜寿礼、问候礼等,让孩子们从小树立孝亲敬老的良好风气;开展每周一次的“家庭劳动日”,教育学生主动承担劳动任务,体验劳动感受;组织学生在家人的生日或传统节日写一封家书、一句问候,感恩家人对自己的无私付出。

  3、社区——资源保障

  学生的成长,除了学校和家庭,社区还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努力挖掘各种潜在资源,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保障。我们邀请街道社区、附近居民和家长参加学校举办的中华传统、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等科普讲座;聘请校外活动辅导员,开展专题活动;组织师生参与完成社区组织的“爱物知恩·节用惜福”主题实践活动,如进行废旧物品的买卖,衣物捐献或旧书互换,废物利用作品交易等。特别是最近在大剧院开展的“和你在一起”大型公益演出活动,极大的带动了全市市民和学生参与关爱行动,树立了正能量。

  四结合

  我们的实践活动以“小而实”为原则,力求学校、家庭、社区形成合力,每一次活动从“小”做起,让学生在点滴中得以发展。但我们仍然努力创新,让我们的实践活动“活”起来,让孩子们“动”起来,参与、体验才是实践活动出效果的真正保证。我们紧紧抓住学生德育的两大活动——日常教育教学常规、主题活动,让实践活动与日常德育相结合,既不加重负担,又使德育更有阶段性和针对性。同时,我们充分挖掘校史和地域文化资源,挖掘其中体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英勇奋斗等精神的典型事例,让学生亲近历史,增强对传统美德的认同和自觉传承意识。

  1、结合学校历史光荣传统:加强学校历史光荣传统教育,开展“知校、爱校、荣校”的校史教育。

  重庆市人民小学诞生于炮火硝烟中,“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成为了学校的精神。刘伯承元帅曾亲笔题写校训“我们要为将来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培养人才,他们必须有文化,有道德,爱劳动,爱祖国,具有创造精神和铁的纪律。这个办学宗旨一定要明确,千万不能培养特殊阶层和娇骄儿。”这个校训,影响着一代一代人小师生,节俭、感恩、珍惜。每年的9月,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参观校史馆。通过校史学习,学生才可能将优良传统延续下去。

  2、结合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坚持多渠道,常态化地开展感恩教育、礼仪教育、环境教育、勤俭教育。

  主题实践活动与日常教育教学常规相结合,不做形式,也不加重负担。围绕着细化的具体行为,对学生进行常态化教育。教室悬挂的《重庆市人民小学学生一日常规》,使养成教育紧密结合主题,各班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身边小事做起,创造性地利用图表、统计、积分制等方式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班级感恩孝敬、勤俭节约评比活动。各年级通过走入工厂、社区,家长课堂等积极开展“节水节电周”“节粮周”等主题活动。

  3、结合学生工作创新:挖掘中山四路历史,将优秀品质和伟大精神,融入学校特色的“两班一中队争创活动”。

  学校所在中山四路,以悠久厚重的文化底蕴、特色的自然景观被称为重庆市最美街道。“桂园”“周公馆”等都是孩子们所熟悉的地方。我们大胆创新,在这次主题活动中,我校4-6年级积极争创“红岩班”“周恩来班”“桂园新一代中队”,打造德育品牌团队,激发团队及个体向上、向好的动力。我们持续开展“三创活动”,组织孩子义卖。从最初的文具、书本,逐渐成为自己动手“变废为宝”,用自己的劳动所得赢得“三创基金”。学校大队部多次组织学生利用“三创基金”,开展爱心公益活动,让学生懂得感恩,回报社会。

  4、结合主题活动开展:学校以德育实践体验活动为主要方式。

  活动初始,学校举行了“爱物知恩·节用惜福”行动宣誓仪式。我们以德育校外实践活动为主要方式,开展“拥抱母城·爱我渝中”感恩家乡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爱惜粮食,从我做起”全校师生光盘行动;“奔向最美的远方”环保纸塑师生原创艺术展,“规范行为,学做主人”大讲堂和集体校会。

  从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研究、设计了不同的主题活动内容、方法、途径等,如一年级新生“开笔礼”“拜师礼”仪式;2-4年级分期开展“节水节电周”“节粮周”等主题活动;“拥抱母城·爱我渝中”感恩家乡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一年级步行参观中山四路各个历史纪念馆,二年级参观三峡博物馆;三年级徒步李子坝了解抗战遗址,四年级徒步山城步道,用脚丈量旧城;五年级细数重庆老城门洞;六年级步行滨江路看洪崖洞老重庆风味,采用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了活动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两评价

  我们将“爱物知恩·节用惜福”分解为爱护公物、懂得感恩、勤俭节约和珍惜幸福四个指标,并细化为不践踏花草,不攀爬树木等多项具体、可考察的行为指标。在对学生的评价上,老师可以按照具体的指标,关注学生行为,对学生行为进行引导和评价,让目标落实到人,落实到行。

  1、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我们制作《小主人成长手册》,通过自评、家长评、教师评等方式,对学生一周在“爱护公物”等4个方面的行为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这也作为过程性档案被记录和保留下来。学期末,通过整理,班主任在《学生成长报告单》对学生一学期来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更关注这4个方面的行为表现。

  2、个体评价与班级评价相结合

  每月评选“爱物之星”“感恩之星”“节用之星”“阳光之星”的学生个体类评价和星级示范班、优秀班集体的班级类评价相结合,激发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参与性。

  在学校德育处的带领下,把“爱物知恩·节用惜福”主题实践活动扎实推进,重点突出,教育引导全校师生,带动家长,做节俭节约的带头践行者和积极推动者,教育引导学生从小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成为节俭节约、戒奢克俭的中坚力量。我校德育处坚持多方联动,齐抓共管,建立了工作协调机制、评价机制,使我们的活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爱物知恩·节用惜福”成为了学生的习惯,最美的品行在校园里悄然养成,最美的童年在这里发生。

  

编辑:cqyz_pengc
主题活动更多>>
微博
地方文明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