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委宣传部渝中区文明办主办
跨学科主题教育活动的实践探索
来源:渝中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16日
   重庆大同实验学校“爱物知恩 节用惜福”主题教育活动案例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爱物知恩 节用惜福”主题教育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育部提出,要“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充分体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从多个维度系统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学校德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主题活动教育,必须是系统规划、全员参与、长效实施的教育活动,要增强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必须多维度系统构建。因此,重庆大同实验学校在 “大道于微 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引领下,以培养“大同?大不同”的学生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在将“爱物知恩 节用惜福”主题教育活动与“大同?大不同”课程体系相融合的过程中,不断探索跨学科主题教育活动策略,使整个活动呈现出序列化、融合性和合创性。

  一、序列化—“同”育人目标下的“不同”阶段活动目标

  跨学科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首先应让各学科老师有统一的目标和方向。围绕“大道于微 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学校确立了“大同·大不同”的育人方向,“大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公共道德养成为目标,培养人人崇善、诚信尽责的品行;“大不同”则是关注孩子个性、特长的发展,给予自由生长的空间,鼓励百花齐放的精彩,激发无限的创造潜能。

  二、融合性—“同”目标下的“不同”实施

  学校现有的课程体系分为“同”“不同”课程。“同”课程包含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不同”课程主要指向活动课程。将“爱物知恩 节用惜福”主题教育融入我校现有的课程体系中,是将主题活动融入孩子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将跨学科融入主题教育活动中,是让育德更有力量和气场,最终实现人人育德、时时育德、处处育德、事事育德的大德育局面。于是,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一)策略一:“同”年段目标下“不同”学科课堂实施—跨学科主题教育活动在国家课程中的融合

  育人目标的落实关键在课堂,全员育人即需要每一个学科教师的参与,实现“不同”课堂为“同”一目标服务,形成德育大课程群。学校打破学科壁垒,进行德育研讨,将全校教师分为六个年级大课程组开展研讨,对照“爱物知恩 节用惜福”主题活动年段目标对自己执教的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找到学科与活动目标的结合点,并给出活动设计建议,这样的研讨让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让课堂成为育德的主阵地。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欣喜的看到许多成功案例,如:一年级目标:爱自己 能自理,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小书包》,各班开展了“整理书包大赛”;三年级目标:爱他人 会感恩,数学第三单元、第四单元教学《统计》《年、月、日》, 使用表格分析父母一年为自己付出的时间、金钱的数据统计;四年级目标:爱自然 会节俭 科学课《种子的秘密》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探索植物生命的萌发,制作种子生长观察日记,让孩子们关爱自然,树立环保节约的意识。

  (二)策略二:“同”主题下“不同”学科活动探索—跨学科主题教育活动在活动课程实中的融合

  主题教育的实施,必须是多元化、立体化。走出课堂,校园的活动课程是一块重要的德育阵地。借助现在的学校活动课程体系,我们将“爱物知恩 节用惜福”这一主题教育有效的与主题活动、传统教育、年级主题展示活动结合起来,分层设计,分学科安排、分步实施,分类展示,让不同的学科在统一的活动主题下,拥有不同的实施途径。

  与主题活动结合。3月是学校的爱心月,德育处联合英语、美术、音乐、信息技术学科的老师开展了以感恩为主题的爱心周活动。低段美术老师指导制作西方感恩礼物—火鸡;中段英语老师指导用英文写感谢话语;高段信息技术老师指导孩子们制作感恩PPT。英语老师和音乐老师还一起进入课堂,让孩子们学唱一首英文感恩歌曲,让“爱物知恩 节用惜福”这一主题通过学月主题互动根植入每一个大同娃的心中。

  与传统教育结合。在寒假中,我们开展了“爱物知恩 节用惜福”系列主题活动之“热热闹闹中国年 欢欢喜喜我当家”活动,结合年段目标,1、2年级的小朋友们在品德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做个好客人或好主人,开展“我最欣赏的小客人(主人)”点赞活动;3、4年级则是父母的指导下,体验父母长辈的辛苦,亲自做一道家常菜,孝敬家人,开展“我最欣赏的小厨师”点赞活动;5、6年级的孩子在数学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合理规划自己的压岁钱,争取科学使用,不浪费,开展“年度最佳理财师”点赞活动。

  与年级主题展示活动结合。如四年级结合“爱自然 会节俭”的年级目标,在年级主题展示活动中开展的“爱心涌动我行动”展示活动中,师生们收集了本学年年级参加“爱物知恩 节用惜福”主题主题系列活动的资源,和语文、数学、音乐、美术老师一起将语文习作《给爸妈的一封信》改编成了情景剧;将数学统计课《我的压岁钱》改编成了小品。这样的年级主题展示活动,没有华丽的舞台,也没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形式,但这样的尝试是在“同”主题下,由“不同”老师,在“不同”课程中,搭建成“不同”的途径,最终实现孩子们的共同发展。

  (三)策略三:“同”力量下“不同”学科平台搭建—跨学科主题教育活动在家庭、社会课程中的融合

  教育不仅仅需要学校的努力,还需要借助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家校共育已经成为教育的热点话题。在“爱物知恩 节用惜福”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关注家长的认同和参与,积极邀请他们共同参与到活动中,为孩子们设计课程,带领孩子们参与实践;我们也关注社会的认同和参与,敞开校门,走出去或是请进来,用好社会的优质资源,为主题活动的开展,搭建“不同”的平台。对于学生、家长和社会而言,这样的体验也是跨越自身学科的一种方式。

  家长老师进课堂。本学年我们以“家长老师进课堂”的形式,邀请家长结合他们的职业特点到校为孩子们上一堂课。在“爱物知恩 节用惜福”主题活动推进阶段,我们的家长老师们结合这一主题,开设了“小小皮肤大学问—爱惜我们的身体”“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旅行”“家里的钱从哪里来”“我为家人做奶昔”等教学内容,受到学生和老师的一直好评。家长们通过备课、上课,体验学校开展此项主题活动的深刻含义,便于他们更好地在家引导孩子;孩子们通过这样新颖的授课形式感受到“爱物知恩 节用惜福”就是身边的点滴小事。

  社会实践有序列。用好社会的优质资源,为“爱物知恩 节用惜福”主题教育活动助力。结合主题活动的年段目标,我们和社会友好单位携手共进,为不同年级的孩子开设了不同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一年级牵手渝中区交巡警大队开展了交通安全拓展课程;二年级牵手较场口消防队开展消防安全拓展课程;三年级携手渝中区环保局开展环保知识拓展课程;四年级联合交通银行渝中分行开设金融理财拓展课程;五年级和重庆市国税局合作开设公民税法拓展课程 ;六年级携手渝中区法院让模拟法庭拓展课程走进学校。不同年级社会实践教育内容的不同,体现了我们对“爱物知恩 节用惜福”更深层次的理解—爱自己、爱生命、爱自然 。

  三、合创性—“同”+“不同”=1+1>2

  纵观重庆大同实验学校在实施“爱物知恩 节用惜福”主题教育活动中的跨学科,它与“合创”二字不谋而合。“合创”这一全新的理念,其实和我们并不陌生,它来自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两个关键词,即合作,创新。

  在跨学科实施主题活动过程中,我们实现了五个层面的“合创”:一是学生之间,二是老师之间,三是师生之间,四是家校之间,五是社会与学校之间。任何层面的“合创”,都是打破自身的壁垒,为“同”一目标在“不同”途径实施过程中组成“教育共同体”进行合作与创新。“同”一个主题下“不同”学科合作,“不同”课程为“同”一目标服务,相“同”的希望,搭建着“不同”的平台……“同”与“不同”水乳交融,在相互渗透中,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

  “爱物知恩 节用惜福”主题教育在“大同?大不同”课程体系中跨学科实践的案例告诉我们,正是这样打破自身界限的“合创”,正是这样“同”与“不同”的融合,我们的教育才能发挥出1+1>2的效应!

  

编辑:cqyz_pengc
主题活动更多>>
微博
地方文明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