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委宣传部渝中区文明办主办
有“教”有“育”方能“树人”
来源:渝中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22日
   古往今来,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都是父母十分重视的问题,让孩子获得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拥有一位博学多识的老师也被认为是孩子成材必不可少的条件。近日来,随着各地“幼升小”开始入学报名,各大城市纷纷出现了家长通宵排队的场景,长长的队伍中,一个个或站立或蹲坐的疲惫身影怀揣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在烈日下缓缓挪动。不少父母为了能够为孩子选到好学校,能够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甚至已经通宵排队好几天,从早到晚,昼夜不歇。

  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根植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包含的正是天下父母对孩子最深沉的爱。“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十八届一中全会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更好的教育”列为人民的期盼之一。

  汉语“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得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诚然,一所好的学校、一群优秀的教师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会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进了好学校,有了好老师,教育的主导权就从父母转移到了学校和老师身上,家长就可以放手不管孩子的培养了,这实则是教育理念的“错位”。

  孩子进入学校,听从老师教导,学习知识技能,只是“教育”中“教”的部分,但是要让孩子“成才”,除了学校的“教”,更需要父母和原生家庭的“育”。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父母需要成为孩子的表率,家庭需要成为孩子成长的沃土。通过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通过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好家风浸润孩子,用好家训引导孩子,帮助他们系好成长路途上的第一颗纽扣。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仅要在学校,更要在家里,不仅需要老师,更需要父母家庭。有“教”有“育”,“育”“教”结合,方能树人。(文宣)

  

编辑:cqyz_pengc
主题活动更多>>
微博
地方文明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