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委宣传部渝中区文明办主办
最美的身影
来源: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03日
 

最美的身影


志愿者“夫妻档”,守护居民“健康绿”。记者 李 一 摄
扫码看 《渝中新闻》视频
蔡美岐熟练地为居民抓药。 记者 王 欢 摄
党员志愿者和医务人员在高风险区楼栋采集核酸后,正在整理核酸样本。记者 王 欢 摄
“晶晶妹”在超市采购菜品。 记者 李 一 摄
扫码关注重庆渝中 APP图文报道
志愿者廖克力在防疫一线。 受访者供图

  守望相助、共克时艰是最铿锵的力量;众志成城、患难与共是最坚定的阻击。面对疫情防控严峻形势,他们是夫妻,更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和最佳拍档,他们是平凡人,更是逆行者。他们和我们还有你们,一起守护这座城。

  有一种夫唱妇随叫携手战“疫”

  “疫情防控期间,这里暂时不能通行哦。”

  “大姐,这是你需要购买的东西。大哥,这一包是你的。”

  一个简易的蓝色防疫帐篷,一张单人桌,再加上几个板凳,这就是七星岗街道领事巷社区居民肖波和妻子张乾兰的一方阵地。自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夫妻二人便就地转为“志愿红”,以此为“壕”,携手战“疫”。

  肖波、张乾兰两人负责值守的区域是蔡家石堡18号和20号,这里也是七星岗街道与南纪门街道的交界处,常有居民经过。为了防止人员流动,造成交叉感染,夫妻二人每天从早上7点一直值守至凌晨0时。“我们值守的点位比较特殊,它是一个背街通道,居民们也习惯经此通行。这么一来,我们的责任也就更大。”肖波说。

  除了将负责的区域盯牢守住,为楼栋居民做好服务也是夫妻二人的主要任务。说起服务工作,妻子张乾兰介绍,为了居民们的安全,两人都建议居民们尽量减少外出,于是他们也就自然而然地当起了“代购”和“跑腿”,为居民取快递、拿生活物资、购买药品。因为快递驿站和小超市都在一个斜坡的顶端,而居民楼的位置又正处于斜坡的底端,所以夫妻二人每天要在斜坡上上下下无数趟,有时候半夜结束“战斗”,感觉腿脚非常酸痛。

  本轮疫情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传染性强,肖波和张乾兰也明知当志愿者有风险。“最初是我老公想到当志愿者的,看见他上,我也夫唱妇随。”张乾兰说,夫妻二人今年都40岁,有一儿一女,女儿16岁,儿子才7岁。最初将这一想法告知家中长辈后,老人们都表现出了担心。“可是,疫情防控是每个人的事,总要有人站出来!”

  于是,本在工地上班的肖波、在辖区经营理发店的张乾兰就成为了第一批站出来的居民志愿者。在他们眼中,他们的危险和辛苦根本不算什么。因为每每出现确诊病例,冲在前面的是医务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每每出现居民不理解的情况,站在居民面前,消化居民情绪的也是社区工作人员;不眠不休开展疫情防控的,还是社区工作人员。“因为这轮疫情,我对社区工作的认识更加深刻,对社区工作人员也更加敬佩,他们真的是一群特别有力量、特别能奉献的人。”肖波说。

  如今,夫妻二人常常相互鼓励、相互提醒彼此做好防护;担心他们上“疫”线的父亲也在两人的带动下就地成为了工作地的志愿者;他们的女儿和儿子特别懂事,儿子乖乖上网课,女儿除了辅导弟弟作业还会把每天的饭煮好,等他们回家。

  像肖波和张乾兰一样的居民志愿者,七星岗街道共有89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是父母的孩子、是孩子的父母、是伴侣的爱人、是亲密的兄弟,但现在,他们有了共同的身份——守护居民“健康绿”的居民“志愿红”!

  “你看我是哪个?”“你啷个在这儿?”11月18日下午,两位“大白”在去上清寺街道领取疫情防控物资的路上偶遇,仔细辨认之后哈哈一笑。原来,这是一对10天没有见面的“夫妻档”。

  “你看嘛,到底是一家人,还是会碰到。”丈夫孙才勇打趣道,“这场仗打赢了,我们一起回去吃顿大餐……”原来,丈夫孙才勇和妻子冉艳琴都是上清寺街道的社区工作者,不同的是,一个在桂花园社区,一个在新都巷社区。本轮疫情发生以来,两人分别扎进社区防控一线,困了就睡在办公室,累了就靠着椅背打个盹。虽然每天都奔忙在同一个街道,但分属不同“战壕”,配送物资、上门服务、核查信息……两人忙得连个照面都没打,忙里偷闲打个电话,都只能匆匆叮嘱彼此几句:注意防护、注意保暖。

  “其实,我也知道他在哪儿,他也知道我在哪儿,但没办法,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没时间见个面。”冉艳琴说,“知道彼此健康就行,安心做事最重要。”

  有一种奉献叫并肩抗“疫”

 11月16日上午9点,面对一整面墙的中药柜,已经70岁的蔡美岐正熟练地翻上翻下,为居民楼内的一位居民抓药。一副药还没配完,邻居李光明又敲响了房门。“蔡大姐,我今天吃完早饭就直接下来了。”说着,李光明照旧坐在一张板凳上,等着蔡美岐为他注射针剂。近日,像这样直接“上门”来找蔡美岐帮助的居民还有很多。

  这弥漫着中药味的一方天地,看起来像一个小诊所,但其实这是蔡美岐的家。70岁的她,右眼全盲,左眼也只有0.2的视力,但却是实打实的中医主治医师出身,已经为街坊邻里看病服务几十年。平日里一有空,蔡美岐就拿起放大镜,埋头于一本本厚厚的医学书籍,在红蓝相间的字里行间不断精进自己的医术。加上为人热心,居民们有个“头疼脑热”总爱来问一句“蔡大姐,我家里这个药是否可以吃?”蔡美岐——这个半盲的“楼内医生”成为街坊邻里信赖的“急救箱”,经常一个电话就让“蔡大姐”提供“线上问诊”。而蔡美岐也总是竭尽所能帮大家解除病痛,宣传讲解一些日常保健知识,甚至惦记着邻居的身体状况,提醒他们及时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两年前,楼内居民李光明遵医嘱打算注射胸腺五肽的针剂,来增强身体免疫力。“但每天都去医院太麻烦了,我自己又不会,不敢动手。”李光明说,“当时,我就试着问了一下蔡大姐,没想到,蔡大姐很爽快地答应了,帮我注射。”两年多以来,只要李光明有需要,蔡美岐风雨无阻帮他注射针剂,还自费承担了注射器等耗材的费用。面对此次暴发的疫情,蔡美岐的“楼内诊所”仍未“停业”,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坚持帮李光明注射针剂,帮辖区居民取药配药,用自己家中的“一盏微光”,让楼内居民暖心。

  “蔡大姐虽然眼睛不方便,但平时还会经常爬坡上坎上门为大家服务。”李光明说,“这些天,大家有点小病小痛,都习惯询问蔡大姐,她也总是会给我们支招去医院该做些什么检查,平时饮食上该注意什么。有她在这个楼内,我们觉得很安心。”

  有一种坚守叫“疫”起同行

  疫情期间,渝中的老同志也开启了“宅生活”,他们的生活物资够吗?会不会遇到“吃饭难”?这成为了区老干部活动中心主任赵晶晶的“心头事”。于是,赵晶晶带领一支9人的“保供小分队”,开启了为空巢、独居、高龄离退休老干部送菜送水果的“专项服务”。

  “我是晶晶,给你们送菜来了。”“有什么需要,给我打个电话,说一声……”这样的话,连日来,赵晶晶不知重复了多少次。老同志们看到她,也会亲切唤她“晶晶妹”,“谢谢你,晶晶妹。”“晶晶妹,你们也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11月16日,9人“保供小分队”又是早上7点多就起床洗漱,因为他们要赶在早上8点超市开门之时进场选购。小分队进入超市后就直奔蔬菜水果区,分头行动。选购、称重、打包、搬运……足足四个小时,换来汽车后备箱满满一整箱的蔬菜水果“保供包”,里面装有土豆、西红柿、茄子、青菜等适合老年人口味的菜品。

  中午的短暂休整后,大家又兵分三路,为老干部“送菜上门”。山城的路弯弯绕绕,多上坡下坎,所以即便驱车,大家也免不了提着一大袋约10多斤重的蔬菜水果走街串巷、爬坡上坎,加上目前疫情防控需要,有时候还要上演“举重抬高”“小板凳上垫脚”等技能,才能将蔬菜水果“保供包”送到老干部手中。

  “这几天,我们的菜可以说是没有断过。”离退休老干部杨基柱说,“晶晶妹经常关心我们,菜还没有吃完,她就又打电话来了。”连日来,赵晶晶和“保供小分队”队友们为60余人次的空巢、独居、高龄的离退休干部,送去了400余斤蔬菜、80余斤速冻水饺、500余斤水果,也听到了很多温暖的感谢声,这让她内心充满了满足感。她打趣说道,“以前从没想过,一个在家连厨房都很少进的人,居然可以和一群人在菜堆里挑挑选选。”

  此次疫情歼灭战中,这并不是赵晶晶做的唯一一件“没想过”的事情,她还穿上了从来没穿过的“大白服”,与区委老干部局、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山城老年大学的干部职工一起变身为战“疫”人,参与核酸信息采集、宣传引导、秩序维持等志愿服务,从黎明到黑夜,为打赢疫情歼灭战贡献力量。正如她在朋友圈里的有感而发,“你安好,我无恙,便是这世间最好的时光。”“安全距离可以有,人间温暖不能无,共同抗疫,爱不缺席。我爱渝中,渝中加油。”

  有一种力量叫“疫”起守护

  “排队的老师,注意保持距离,渝康码准备好哦。”11月18日,大溪沟街道华福巷社区的一个核酸采样点里,一位身穿蓝色防护服,头戴防护面罩的独臂志愿者引人注目。

  只见他认真地维持着秩序,一句简单的提醒,也不知重复了多少次。志愿者的工作并不复杂,队伍里的市民也很配合。但是在寒风中,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志愿者的另一个身份,是世界乒坛的强者。在东京残奥会上,他作为中国残疾人乒乓球国家队队长,取得了一金一铜的优异成绩,也实现了残奥会历史上重庆籍选手金牌零的突破。

  他就是廖克力。其实早在8月,廖克力就已经报名参加了志愿者队伍,并多次在一线参与抗疫。多年的运动员生涯和体育行业的从业经历,塑造了这位奥运冠军迎难而上的性格。本轮疫情发生后,看到了街道发布的招募通告,廖克力再一次积极地推荐自己:“运动员身体素质好,放心,在一线没问题。”

  当防疫志愿者时,廖克力的任务除了维持秩序,还会负责核酸检测录入信息等。由于社区有许多老旧居民楼,没有电梯,工作人员入户采集核酸只能拎着大包小包,一层一层地走,一趟下来,防护服里全是汗。在廖克力看来,只要能早日歼灭疫情,这些累都不算什么,“疫情形势严峻,能够为社区出点力是应该的,一线人员真的太辛苦了。”

  当志愿者的同时,廖克力也没有停下训练。工作之余,他自己会做负重、深蹲等力量训练和体能训练,“越是疫情严峻,越要增强身体素质。”

  “党旗飘扬,一线抗疫。一起守护这座城,重庆人好久虚过场合!”结束志愿服务后的廖克力,在朋友圈里发布了这样一条动态,字里行间似乎透出特别的力量,“疫情没那么可怕,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定能战胜它。”廖克力说。

  (来源:人民网重庆频道)

编辑:编辑
主题活动更多>>
微博
地方文明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