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长寿文明网 > 聚焦长寿
红军将领杨克明:三过草地心犹壮 一死高台志未移
来源:      发表时间:2021-05-26
  

 

 

  

  初夏时节,长寿区云集镇青丰村云开雾散,阳光普照,处处能感受到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5月20日,记者跟随中共党员、党史学习教育区委宣讲团成员王亚明一起来到红军将领杨克明故居探寻初心,钩沉历史,映照现实,感悟信仰的力量。

  立下报国志 投身革命中

  在青丰村2组,记者看到杨克明故居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还原了上世纪初木瓦房原貌,墙面以白色为主,搭配复古泥瓦,整体古色古香。“在这里,杨克明度过了自己的孩童时代。”王亚明介绍,杨克明本名陶树臣,1905年2月15日出生在今重庆市长寿区云集镇青丰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12年,7岁的杨克明开始在云集下庙私塾发蒙读书,后来去涪陵省立第四中学上学。

  彼时,“五四”爱国运动的烈火燃进了涪陵省立第四中学校园。在校读书的杨克明常用课余时间到学校图书馆博览群书,从《新青年》等进步书刊中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参加学生运动,先后加入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

  毕业后,杨克明回到家乡云集,与邻近的一位魏姓女青年结为夫妻。杨克明以新时代的民主平等精神对待和感染妻子,为她取名为魏俊淑。婚后,杨克明离家前往丰都县城和高家镇等地,化名洪涛尔,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党的活动。

  不久,重庆发生了“三·三一”惨案。随后,上海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举起屠刀,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进步人士,杨克明被迫从丰都又回到了云集。”王亚明说,英勇不屈的中国共产党人,纷纷深入民众之中,开展武装斗争,点燃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星星之火。

  在云集、大柏树、中心场一带,杨克明到处宣讲,组织和发动农民群众,建立了农民协会,开展农民武装斗争。杨克明组织领导的这些革命活动,在当地产生了很大震动。一些恶霸地主、封建劣绅则对他又怕又恨,向涪陵县反动当局告发杨克明是共产党员。涪陵反动武装头子郭汝栋得报后,立即派兵到云集“捉拿共匪洪涛尔(杨克明的化名)”。他们包围了杨克明的家,在云集附近的9个场镇张贴了“通缉令”,在乡亲们的帮助掩护下,杨克明逃脱了险境。反动军警却将杨克明的母亲和妻子进行吊打、审问,当时魏俊淑已经怀孕7个月,杨克明母亲说:“大女,随便他们怎么打你,你都不要说。”母亲被打得遍体鳞伤,妻子被打得背部受伤。在党组织和乡亲们的帮助下,杨克明的母亲和妻子得到了及时救治。

  开辟根据地 参与反“围剿”

  杨克明被迫离开家乡云集后,隐蔽在涪陵、丰都等地,继续从事党的地下活动。1930年冬,杨克明奉党组织指示,到四川省营山县农村开展农民武装斗争,后来在群众的掩护下,转移到梁山(今梁平区)一带开展斗争,1932年夏,中共四川省委决定成立中共梁(梁山)、达(达县)中心县委,杨克明任梁达中心县委书记,与王维舟等一道组织川东游击军,在开展农民武装斗争和建立革命根据地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此时,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徐向前等人的正确组织指挥下,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壮大,并胜利入川,创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四川反动军阀刘湘、刘存厚等反动势力,出动大批军队,向川陕革命根据地先后发动了多次“围剿”。为了配合红四方面军的反“围剿”,巩固和发展革命力量,杨克明遵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组织领导梁达中心县委广泛发动群众,努力壮大川东游击队伍,积极投入反“围剿”斗争中。

  1933年初,红四方面军取得通江战役胜利后,及时部署了宣(汉)达(县)战役。宣达战役打响后,杨克明和王维舟根据敌人的兵力部署和川东游击军的实际情况,将川东游击军分成三线截击敌人。宣达战役取得胜利后,杨克明和王维舟利用宣达战役的胜利和红四方面军与川东游击军顺利会师的大好形势,宣传发动群众,扩大游击武装。仅几天时间,就在达县的几个乡镇组织起数千群众参加了游击军,使川东游击军发展到万余人。

  1933年11月,红四方面军总部根据川东游击军迅速发展的形势和革命斗争的需要,决定将川东游击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王维舟任军长,杨克明任政委,下辖九十七、九十八、九十九三个师及一个独立师。

  西征入荒漠 热血洒高台

  1935年底,杨克明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西渡嘉陵江,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月,红三十三军与红一方面军的第五军团合编为红五军,杨克明任军政治部主任。

  “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杨克明三过草地、两爬雪山,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胜利到达陕北会师。”王亚明介绍,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不久,红军分编为东路军和西路军。东路军东渡黄河,开辟陕北革命根据地。西路军则西渡黄河,转战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准备进而向青海、新疆方向拓展,以“打通国际交通线”。

  于是,由杨克明所在的红五军和红九军、红三十军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奉令从甘肃省靖远县西渡黄河,转战河西走廊。途中,受到反动军阀马步芳、马步青的骑兵部队的阻击,展开了恶战。

  1937年元旦拂晓,董振堂、杨克明率领红五军四十四团(辖三个连)、四十五团和总部特务团三个连以及骑兵团(辖三个连),共3000余人,一举攻下了高台县城。

  正当红军将士和高台县城群众欢心鼓舞、庆祝胜利的时候,失败的敌人加倍疯狂地向高台县城发动了反攻。1月12日,敌军以五个旅的兵力,在大炮掩护下,向高台县城发起了攻击。面对七倍于我的敌人,董振堂和杨克明镇静自若,积极组织防守,以城外工事为掩体,浴血奋战七天七夜,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大量杀伤了敌人。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弹药消耗严重,不得不退入城内防守。

  在敌人猛烈炮火的顽强攻势下,城墙多处发生缺口,敌人攻进了城内,红军战士又同敌人展开巷战。高台城内,董振堂率一部在巷西激战,杨克明率一部在巷东激战。由于寡不敌众,杨克明和战士们边战边退,敌人咆哮着进攻,弹飞如雨,杨克明和战士们奋勇厮杀,且战且退,最终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2岁。

  “红五军三千将士除少数突围外,全部壮烈牺牲!”王亚明说,杨克明和西路军将士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留下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悲壮的一幕,谱写出了红军史上不可磨灭的壮丽诗篇……

  历史铸丰碑 浩气贯长虹

  1957年,党和人民为缅怀革命先烈,教育后代,在甘肃省高台县为血战高台壮烈牺牲的红军指战员,修建了高台革命烈士陵园,并分别修建了董振堂和杨克明烈士纪念亭。杨克明烈士纪念亭的对联称其“三过草地心犹壮,一死高台志未移”。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对魏俊淑及其儿子陶森林,以革命烈士遗属和遗孤相待,将陶森林培养成为一名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到贵州省贵阳市工作。

  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魏俊淑和陶森林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帮助下,才终于知道了离别50多年的杨克明的情况,并收到了杨克明的《烈士证明书》。

  1985年8月17日,80岁高龄的魏俊淑在党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关怀帮助下,带着子女前往甘肃省高台县红军烈士陵园,悼念亲人,并写下了如下哀诗:

  青丝白发思君还,

  血战高台死如归。

  浩气长存红五军,

  振兴中华竖丰碑。

  “感受百年沧桑巨变,感悟百年伟大精神。”如今,杨克明烈士英勇的革命事迹在当地群众间口口相传。2013年,杨克明故居被纳入长寿区第四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我区开启了杨克明故居本体修缮工程。

  “杨克明故居修缮工作,对守护我区革命根脉,传承红色基因意义重大。”区委党史研究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修缮完成后,将进行文化布展,把杨克明故居打造成党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公众免费开放。

  “修复完成后,将进一步挖掘杨克明烈士生平事迹,积极申请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区文管所负责人介绍,故居的保护,是大家缅怀学习杨克明烈士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故居及其周边的文物资源是长寿地区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将与刘伯承养伤处、周恩来题词碑亭、长寿湖拦河大坝、领袖群雕等文物一起打造环长寿湖红色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对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发展红色旅游业,将有显著推动作用。

  杨克明烈士投身革命,英勇顽强,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为党、为人民、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捐躯的革命精神,永载史册,光照后人。(记者 许先彬 李辉 徐熙孟 兰缔 陈钰 长寿区委党史研究室提供部分史料)

中共长寿区委宣传部 主办 | 地址:重庆市长寿区行政中心
邮编:401220 电话:023-40246099 工作邮箱:1984272160@qq.com
copyright (c) 2015 重庆市长寿区文明网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者建立镜像